安竹生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但可惜的是始终没有机会当面向沈一一求得答案。这个疑问的源头就在于沈一一当时画的那套发动机的图纸。他没有预料到看起来和传统的发动机结构和形式完全一致的图纸,实际生产出来的发动机性能会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好。当然,就606所本身而言,其实并非是系统内规定的专门负责这种类型的发动机的责任单位。系统内规定的是608所。可是这也并不妨碍作为一个资深航空业专家的专业判断。因为从开始工作到现在为止,行业内大大小小的各类评审会早就已经参加了无数次了。即使是608所的类似发动机的评审会他也有去过很多次,因此一些基本的性能和指标大致在什么水平还是可以明白的。
不但是他,同样作为业内专家有机会参加多种发动机的定型评审会的萧屹瞻老爷子也是同样如此。毕竟,科学技术上不会有半点虚假。一个看得见摸和着的设备所试验出来的性能要实在许多。这点和许多文科类的无法试验的东西相比,可能是最接近于真相的。
当然,作为二个具有多年理工类治学经验的老专家,他们也深知,有时候,仅仅通过一个样机的性能出色,并不一定说明这样的一个设计是成功的。因为从概率学的概念而言,样本数越少,所得到的数据离真实的偏差也就可能越大。只有样本空间足够大时,得到的结果才是最接近真相的。古典概率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抛硬币的试验就很能说明问题。拿出一个硬币,向天空中抛去。硬币落地后会是正面还是反面?如果只抛一次,结果是得到一个正面,难道我们就会说硬币抛上天后落下来一定就是正面了?显然不是。实际上,国外还真的有人去做了这样的试验。不管这样的实验有人去做的原因是出自于无聊还是其他什么。反正试验的结果就是,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的出现的机率就是五五波。换句话说,抛硬币上天后,硬币落地只有一半的机会是正面。这就是样本空间的大小对于实际试验结果的影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了。
如果仅以现在已经装到沈一一的动力伞上的那个发动机的性能,就简单地得出结论说。这个发动机的设计一定很成功,那这样的结论是粗糙的,也在逻辑上有其不科学性。虽然不管是安竹生还是萧屹瞻都对沈一一的能力很信任。但对一个人信任和在科学上证明这个人做的事情很正确是完全两码子事儿。研究理工科的人常说要科学思考,可证伪这就是科学性质的一个最基本要素。曾经有科学信奉者说自己是无神论者,有牧师去质问他为什么不信奉上帝,他的回答就是他对一切不可证伪的理论皆不信任。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在发动机的事情上,哪怕安竹生其实已经简单地整理了一些沈一一的那个发动机的数据,给他在608所工作的老朋友给寄了过去。他还是需要有更多的发动机样品来进行同样的试验,以证明这台发动机的设计水平确实达到了那样的一个程度。这才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特别是在他并不知道为什么沈一一的这台发动机的设计为在实际生产出来的样品上达到目前这样的性能时,尤为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安竹生会在所里面的大小领导都有些为难的时候,力主606所要出工出料地生产8台同样型号的发动机提供给沈一一同学的爸爸,也就是沈师长建国同志的原因。如果能够有8个样本,同样达到这样的发动机性能水准,那这时的证据链就完善了,也更有底气能够对外宣布沈一一的这样一台发动机确实是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能水平的。
这个意见事先也和萧屹瞻老爷子沟通过。老爷子的观点也是如此。不管他们二们在内心里是如何想让沈一一进入自己的门下,但想要让外界认识咱们中国国内出现的这样一位研究科学的小神童。这一愿望是共同的。因为沈一一的年纪实在是不大,所以在向外界介绍她的研究成果是,要更慎重和谨慎,也要做到更有说服力。有时候,二位老爷子真的很羡慕那些搞文科的,随随便便就能发现一个小神童。像是三岁就能背多少唐诗,识多少字之类的,或是十岁就能写多少万字的小说,画多么漂亮的画。这样的神童,咱们中国历史上是比比皆是。可是再看看理工类的。咱们中国就几乎没有。似乎在逻辑思维上面,咱们中国缺少这样的基因,这才造成了打开现在的理工科的教科书,上面的人名没有什么中国人的现实吧。
不过,以二位老专家的观点,沈一一就是中国这样一块并不丰沃的理工类人才的土壤上少见的一个研究理工学科的天才学生。甚至萧屹瞻都有时候想用英文来掉一个书包:she_is_born_to_be_engineer!
没有告诉众人的一个默契是,二位老爷子都已经决定,要把沈一一之前分别给二人推导的那几个公式,写成二篇不同面向的论文,发表到学术圈子里面去。当然,以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他们目前决定的是发表到内部刊物上。他们都认为这几个公式对于促进我国国防工业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加速我国某些重要领域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从保密的角度考虑,不应该发表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他们相信,这样几个已经被成功验证的公式,只要让这个领域的确实有水平的学者看见,都会意识到其中的巨大价值,而绝对不会对这几个公式的论文的第一署名人“沈一一”的姓名视而不见。
到时候,沈一一作为一个对这么些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对国家具有十足重要性的研究学者的名字会进入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视野中。再配合这样一台用8台样机验证了优异性能的发动机,理工类天才少女沈一一的名头一定足以在国内学界打响。
老爷子们的自作主张,完全没有事先征求沈一一同学自己的意见。这只能说作为咱们中国的工程研究学者。二位老爷子是这么些年看不见年轻的有实力的研究人才,心里实在是过于忧心和憋屈了。这才会有现在这种二个向来不对付的老人,在这样一件事情上罕见地达成了高度共识的情况出现。
老爷子们不外宣的另一个想法就是,一旦通过新生产出来的发动机的测试,证明沈一一的设计确实是优于现有的国内设计,那他们无论如何要逼着沈一一好好讲述一下她的具体设计过程。说一下到底为什么一个看上去和其他的发动机设计没有什么二样的发动机,组装以后却可以表现出这样超越其他发动机的性能来。这个问题,在第一次试验结束后,二位老爷子就一直放不下了。只是考虑到也有可能是昙花一现的关系,而没有当时就提出来。可是二位老爷子的心里,其实早就下了决心,总有一天要弄个清楚明白。而这份责任,无论如何就着落在沈一一同学的肩膀上了。
怀着这样的决心和目的,其实剩下几台动力伞的动力装置的部分。进展得还是很快的。出于对重复性试验的科学性的强调,二位老爷子还是再三强调了一定要完全按照沈一一同学的设计图纸加工零部件和进行装配的要求。因为毕竟是要验证沈一一这套图纸的设计水平,要是加工的时候和图纸上的要求一有偏差,这样得到的结果又会有很多的变量了。
所以,当沈一一在补做寒假作业的痛苦中,收到了二位老爷子的电话说,发动机和风扇都加工得差不多的时候,她才惊觉。原来自己父亲的一师的那二个“特种班”已经可以快要成形了。
是的,因为只可能在现阶段得到几乎是“赞助”的8套动力伞装备。所以沈建国同志只能初步确定,设立二个装备了动力伞的执行特别任务的“特种班”了。顾名思义,“特种班”自然是要执行特别的任务的。但其实是在我军内部,特种任务一般也就是指侦察敌情和执行破坏之类的任务。后来,在沈一一和父亲一次闲聊的时候,还提出了一种观念。其实这种特种班就类似于一个缩小了的“特种部队”嘛,那既然是“特种部队”,这样的二个班的作战功能就实在是可以照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特种部队的功能嘛,比如就像是美国的那个大家都很熟悉的delta_force,即三角洲特种部队。或者是其原型,也就是英国的sas。换句话说,就是要具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机动部署能力。
沈一一自己前生不过是一个学习过工科的女生而已。军事于她而言,可能也就是接受过指定的军训,还有就是在大学里上过一堂国防课而已。她可不是什么军校毕业的学生,可以对这种什么作战啊,武器啊什么的了如指掌的军迷。一个女生,如果不是军校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却了如指掌,会不会显得非常奇怪呢?
可是,也正因为她是工科女,换句话说,平时就是混男人堆里的。她所接触的工作环境,她所服务的具体行业,甚至是她的客户,她的领导,几乎全都是男人。有时混男人堆的女人,不可避免地会沾染到男人身上的某些毛病,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非常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女工程师是如何成长成为一个女汉子的。
男生,大部分都有一种勇武的情结。他们对于什么军队啊,武器啊什么的,有着天生的兴趣。人们的潜意识里也认为,这种东西就是应该是男人喜欢研究的嘛。沈一一自己也认为,当然,一个男人可以喜欢做菜,也可以喜欢裁衣,可作为男人,他也至少应该对于某种武器感兴趣,否则就真成了伪娘了。
混男人堆里的沈一一,主动或是被动地吸收了一大堆的什么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军事知识,虽然她并不知道,这其中大部分的知识其实就是来自于某个叫某某大本营的网站论坛,更多的可能也只不过是某些军迷自己的心中想象而已。
但恰恰是由于这样一种知识来自于未来,其实是融合了未来国际军事发展的某种趋势,听在这个时代眼界还受到限制的中**人的耳里,有时候就如同是醍醐灌顶一般。沈一一提出的这二个“特种班”的某种作战理念,让沈建国同志听了真的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自己的女儿真的不愧是自己的种,在赚钱和学习方面表现出色,现在连在军事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谓是将门虎女;忧的是,没有听到女儿说的东西之前,他还认为自己的确是带了一支精兵强将,可是真的放到军事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上,自己目前带的这支兵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必须要做更多的事情来进行补强。
女儿还提出了一个让沈大师长非常心动的口号:“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这听在耳里真是太带劲儿了。就这么8个字,真的是把解放军战士应该有的那种对于战斗的渴望和对胜利的信念,全部都给体现了出来。沈大师长已经打定了主意,尽快和自己的搭档老林林政委商量一下,把这个口号就尽快在全师指战员的作战动员会上推广下去,就从这次的演习开始。
就这样,在沈一一同学无耻地,但又是无意识地抄袭之下,本来由空四师在1996年的大演习中提出来的这样一句鼓舞士气的口号,被沈阳军区某主力师给窃取了。(未完待续。。)
ps: 总算是补齐了。
昨天太累了,到家都是硬撑着在更新,可是发现那个时候眼皮实在是支不起来。而且因为脑子乱,写的东西也是颠三倒四的,真正写的时间还没有不得不修改返工的时间多。
所以当时果断也停笔,晚上再补全了。
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啊。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