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汉魏文魁》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是勋装傻,假装自己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董昭建议的给曹操加九锡之事,反倒转向主席,去问荀彧:“令君独掌尚书,若此等大事,必有与闻,还请令君教我。↖”别让小孩子顶在前面啦,你直接出招吧。
荀彧无奈,只得痰咳一声,然后简明扼要地说道:“乃董公仁等,以丞相功大,前征荆州,取襄阳、西陵而还,议加其尊。然丞相之尊无上也,故此建言,可加九锡,并封公建藩耳。朝廷尚未之议。”目前还只是在桌子底下博弈,并没有正式搬上台面来商量。
话音刚落,那边崔琰就站起身来,大声说道:“私以为不妥也!丞相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恐反坏丞相之望也。”
是勋心说我问你了吗?有人问你吗?你这么着急地跳出来表态,是忙着向荀氏输诚吧?崔琰、刘琰等人当初用为师尊郑玄守丧来要挟郗虑,谋夺郑门新掌门的位置,结果被是勋来了招“乾坤大挪移”,摘出郗虑等人,直接把他们赶去守丧三年了。等再返回,朝中已经没有这几位的位置啦——再加上郗虑从中杯葛——都只混上一个空名闲职而已,所以汝颍派一抛橄榄枝,当即顺杆爬上。并且主动跳出来当了急先锋。
且说崔琰表完了态。便即斜眼瞟着是勋:“宏辅以为然否?”也逼是勋表态。是勋心说你是我手下败将。还没有接受教训,还敢跟我来辩驳吗?好吧,那我今天就把你作为突破口,来跟汝颍集团斗上一斗。
“勋初闻此事,未及深思也,”先退上半步,先不出招,“季珪兄以为不可。何所见而云然?”你既然反对,那就先说出个理由来吧。
崔琰冷笑着答道:“九锡为天子仪仗,人臣不当妄受。今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例同萧相国,为人臣已极,若加九锡,是比类王莽也。昔刘焉在蜀、刘表在荆,皆僭天子仪仗,朝廷以是伐之,今若丞相僭。则谁伐之?以是纲常必乱,国家之祸也!”
是勋微笑着摇摇头:“刘焉、刘表。不得命而建天子仪仗,是僭也,今若朝廷使加九锡于丞相,安得为僭?”要是规定某人可以使用九锡,那就不能算是“僭越”啦——“昔成王幼而周公辅之,亦用天子仪仗,孰谓周公为僭耶?伊尹为阿衡以佐商、周公为太宰以佐周,王莽乃号‘宰衡’,然所行之事,自与尹、周不同。岂名相同则实必相同耶?若丞相乃受九锡,兄乃以丞相为王莽耶?!”
是勋前半段话还可以说是揪住了崔琰话语中的一丁点儿小漏洞,特意狡辩,但最后一句话就挺狠了:要是曹操真的受了九锡,你就把他当王莽看吗?你有这胆量吗,不想活啦!
曹操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其实众人皆心知肚明也——要是曹操丝毫也没有这种**,董昭等人的建议早就胎死腹中了,根本等不到汝颍派大搞串联来坚决反对。那么这事儿要是万一成了,你们从此就把曹操当王莽一般的篡位叛逆,跟他划清界线吗?你们有这种觉悟吗?!
崔琰一时语塞,辛毗赶紧跟旁边帮腔:“丞相为汉之纯臣,料必不办此也,乃小人倖进之议耳。”是勋微微而笑:“既知丞相不办,卿等又何必担忧,乃知此事无足论也。”
你们要是认为加九锡不对,那么曹操有两个选择:一是不接受,则咱们根本就不必要加以讨论;二是接受,那你们就得跟曹操划清界限。在曹操选择之前,先请尔等选择吧,是就此闭口不言呢,还是——我跟曹操说去,你们跟他不是一条心哪。
崔琰、辛毗,被是勋这么一堵,就再也说不下去了,荀悦面沉似水,反问道:“然则宏辅以为,丞相功大,可加九锡?”你别光堵别人的话啊,你明确表个态如何?你要同样反对,那咱们当然不必要多说了,联盟就此成立;你要是表示赞成,可再跟你辩论不迟啊。
是勋朝主席一拱手:“勋之所言,仅答季珪兄也,实无定见……”关靖叫他在宴会上要含糊应答,是勋当然不会直接表明立场——“初闻此事,未及深虑,只为助诸公之谈兴耳。”我就随便凑个热闹,捧个场,说点儿废话,这事儿我还没有仔细考虑过呢,先别急着要我表态。
说到这里,重新面向崔琰,话锋突然一转:“季珪兄适云九锡不可加也,未知封藩建国之事,亦因何而不可行耶?”你刚才话说了一半儿,就被我堵回去了,现在我想再听听,你对创建公国之事又是如何考虑的哪?
是勋是仪态恭敬、言辞恳切,可崔琰听在耳朵里却非常不是味儿——他被是勋打脸也不是一回两回啦,多少产生了一点儿心理阴影。崔琰心说我也表过态了,荀氏也肯定明白我的心迹啦,那我还顶在前面干嘛?不如暂退一步,让别人去跟是勋辩论吧——转过头去瞧瞧刘琰,刘威硕垂着头喝酒,故意不去看他。
眼看有点儿冷场,老好人荀攸开口了,淡淡地对是勋说:“吾意亦不可也。高皇帝曾与群臣刑白马而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今建公爵,虽不名王,而封地建号,其实一也。”你刚才不是说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而王莽取二字称“宰衡”,乃名虽同而实不同吗?那么我如今就跟你说说实际的,不论其名也。
荀公达跟崔琰他们不同,态度和蔼、语气温和。仿佛真是酒席宴间闲话家常一般。是勋心说这就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了。你瞧人家荀氏叔侄这风度。崔季珪汝羞臊不羞臊啊?赶紧举起杯来:“谢公达教我。”先敬了荀攸一杯酒,然后也同样平淡、和缓地说道:“事有务实者也,亦有务虚者也,有析其名者,亦有论其实者,要在上承天心,下应民意,不可一概而论。即以王与公之同否而言。勋以为公达有所失也。”
荀攸诚心请问,是勋乃回答道:“昔高皇帝刑白马盟誓,为有黥布、彭越之反,乃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炎刘之德,未深入人心,异姓而王,大不宜也。乃封同姓,而有吴楚七国之乱。岂高皇帝之本意耶?汉经王莽之乱,光武中兴。儒道大行,使知君臣分际,自与高皇帝时不同,故同姓可封,异姓亦可也,乃避高皇帝之盟,使称公耳。”
现在的情况跟汉高祖那时候不同啦,那年月人人都想当天下之共主,所以刘邦才防微杜渐,禁止分封不姓刘的家伙。如今炎刘之德已然深入人心,再不会有人行英布、彭越之事啦,所以可以放心分封——只是因为刘邦当年过那么一个誓,所以咱不能悖逆老祖宗,要改个名字而已。
众人听闻,都心说这话未免太扯了。你说啥,炎刘之德已然深入人心,再不会有人反叛了?那董卓算啥?李傕、郭汜算啥?你才帮忙曹老大剿灭的袁氏、公孙氏,又算什么?只是这话虽然人人都不以为然,却不好明着驳。炎刘失德,群雄并起,改朝换代的风潮一浪接一浪——道理没错,谁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说出口啊?
所以是勋这话,虽然同样堵住了众人之口,但却人人撇嘴,无形中就把他低瞧了三分——洗地洗成你这样,也算奇葩了吧。
倘若是勋就此收篷,他即便打赢了,声望也难免会下跌,郗虑在旁边听得直起急。正要以目示意是勋——你这话说得不好啊——就见是勋又再次举起杯来,朝荀攸一扬:“吾之所言,非妄也,乃有先例。”
咦?众人全都皱眉——你说我大汉朝分封异姓有先例?这话怎么说的……高祖之后,咱封过异姓王吗?或者不叫王,叫公、叫侯也成,然而封藩建国的,有过吗?我怎么不知道啊!
就连郗鸿豫也含糊,赶紧追问一句:“有诸?”是勋点点头:“有。”随即就端着酒杯站起身来,一瞧众人的目光全都落到了自己身上,这才缓缓说道:“甘露二年,呼韩邪朝孝宣皇帝于甘泉宫,孝宣皇帝宠际殊礼,使位在诸侯王上——岂非不王而王者耶?”
这话一出口,辛毗当场就蹿了:“此蛮夷鞑虏耳,安可比附中国?!”是,我承认你举的例子确实存在,但那是外族啊,不是中国人啊,不能拿来类比吧。
是勋把面孔一板:“佐治以为朝廷封爵之重,当分内外耶?此王莽之故智也!”
其实汉朝虽然没有正式册封,但主动承认的外藩国王,除了匈奴单于外也还有很多,就连匈奴的左右贤王也均得以保留了王号。王莽就觉得吧,那些蛮夷鞑虏,还称什么王,叫什么单于啊?干脆把王全都降格为侯,把匈奴单于改名叫“降奴服于”,结果直接酿成了匈奴和西域、西南各国的反叛。在东汉朝,王莽那是一个标杆啊,敢往上凑的人都自然会掉价,所以是勋一说,辛佐治你的想法跟王莽一样啊,辛毗脸色当场就变了。
是勋大可以“啪啪啪”追着打脸,直接把辛毗给打成猪头三——问题打脸虽然爽,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真把汝颍派可以争取的人物也全都得罪了,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啊?辛佐治那后来也是忠心耿耿的魏臣啊,不似荀彧一般因汉而殉,所以是勋的话点到即止,然后赶紧转移话题:“董公仁之言,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勋未深思,不敢妄断。既卿等皆以为建公号为不妥,勋乃有一新意也。”我有全新的想法,你们要不要听听?
荀彧把身子往前一凑:“愿闻宏辅高论。”
是勋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可复先周五等爵也。”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