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犀利小说 > 历史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四百七十三章 北海(二)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四百七十三章 北海(二)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04 01:14:10 来源:香书小说

“这个铁碾子,得有几万斤吧?”1693年10月10日,烟台港码头附近,胡志刚站在一处高台上,望着远方的烟台北郊公园中心的一个巨型铁碾,喃喃说道。

这个巨型铁碾历史比较久了,据说是刘建国刘队长执政时期铸造的,黑水钢铁厂出品,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从朝鲜进口的铁料,让人觉得震撼之余也格外觉得可惜:好好的铁没做成农具和兵器,反而搞了这么一个华而不实的东西。

不过,如果从纯宣传角度来讲,这个巨型铁碾的正面作用还是比较巨大的。首先其技术含量不低,需要很大的模具,如果做得好的话,还需要一定的精度,这是其他国家的人所无法达到的。其次,这宣示了东岸的豪富以及铁产量的巨大,即便是黑水钢铁厂这么一座在本土看来不入流的小铁厂,其钢铁产量也不是中国大陆上几个国家那纯手工或半手工的传统冶铁方式所能比拟的——虽然原材料基本都是从朝鲜进口的,但重新熔融冶炼真的只花了很少一段时间,这体现了工业的力量。

胡志刚不是普通人,他跟着堂叔走南闯北多年,见识自是不凡,但这会也被公园里巨型铁碾的气质所折服。他曾经给胡庸搜集过一些有关冶铁方面的资料(当然是在东岸控制区了),得知了包括矿渣、焦煤、煤气、温度等词语,但东岸人对着方面的资料捂得很严,多年来只有一鳞半爪的消息流传到外面,于是胡志刚、胡庸叔侄二人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但他们也隐隐觉得,中国的制铁之法过于粗糙和古老了,对钢铁的认识比较肤浅,“准确性”这个一个东岸人组织全体工匠不断学习的关键点也很差,导致了他们的冶铁工业始终无法进步和扩大。

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胡志刚健步上了一艘蒸汽船。这是一艘往返于烟台和丹东之间的定期班轮,由台湾银行航运部门执航,吨位大概在千吨出头的样子,是南海运输公司半卖半送给他们的旧船。

虽然是一艘旧船,但台湾银行买过来后进行过延寿大修,目前船况还算可以,经得起十月份辽海的大风浪。这艘船返航时的航线与去程稍有不一样,返航时从丹东港出发,经停朝鲜王国的海州港、东岸控制下的济州岛,最后再返回烟台。因此,这条船上的乘客中颇有一些朝鲜人,他们基本都是从丹东来到东岸的,或者押运货物、或者学习各类知识、或者干脆就是到这来旅游(这属于有钱有闲的贵族阶层),打算乘坐这趟航班返回朝鲜。

胡志刚不会说朝鲜语,但这些朝鲜人不只是自相交谈,很多时候也会主动找东岸人交谈,言语中并不避讳太多,因此让胡志刚知道了一些有关朝鲜的事情。尤其是一位朝鲜商人在他的东岸合作伙伴面前自夸,说朝鲜如今的生铁产量连年增长,十余年间直接翻了一倍,这让胡志刚简直要大惊失色了。

小小的朝鲜王国,人口可能还不满千万,千年以来一直仰望西边的中原王朝,如今进步也这么神速了?十余年生铁产量翻一番这种事情,即便是正处于战争期间,对钢铁需求量极大的清国,也做不到啊。如果让他们再这么发展下去,几十年后会不会钢铁产量超过大清?想想朝鲜丰富的煤铁资源,这也不是不可能啊!

胡志刚的心情陡然间低落下来,这不仅仅是为了大清,也是为了朝鲜可能超过中国而不忿。他更仔细地听那位朝鲜客商吹嘘,慢慢得知朝鲜最近又发现了几座新的铁矿,其铁含量都在50%以上,因此未来向黑水出口铁矿石和生铁的数量会继续增长。那位客商还提到了他们采用了东岸技师设计的利用燃烧着的废煤气来产生水蒸气及给鼓风炉供热,每年可节省煤炭百万斤云云,这让胡志刚更是失落,这朝鲜人是要上天啊。

当然他并不知道,东岸人转让给朝鲜的一些技术都是本土早就淘汰的过时技术,目的也是为了让朝鲜人能够更有效率地冶炼原材料然后供应给黑水钢铁厂,说穿了都是生意。但这些所谓的过时技术,对朝鲜的冶铁工业来说无疑是一粒大补丸,极大提高了他们原本较为原始的技术,一跃成了远东地区除东岸外的第一冶铁先进国。

现在你去朝鲜北部的几个冶铁重镇看看就知道了,因为外部市场的巨大需求,其乡间大大小小的熔铁炉林立。每当生产时,呛人的浓烟和火焰遮蔽天空,一车车标准型制的生铁被运输至港口,然后卖到东岸去。所获得的利润,除了继续扩大生产外,还会流入到相关的上下游行业之中,极大带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至少在朝鲜铁工业带的那几个郡,其市面其实是非常繁荣的。各种餐馆、妓馆林立,服务业从业人员多到令人发指,各种老板在此豪掷千金,四处流淌着金钱的气息。另外在朝鲜南部开城区域,因为大规模种植人参等药材并出口的关系,当地也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商业市场,各色人等在此出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不一而足。

眼前这位正与东岸合作伙伴商谈的人是来自北方铁工业区的人,他去过登莱、宁绍几次,对东岸十分仰慕(甚至已经到过于谄媚的地步了),但对清国就各种鄙视了,因为他觉得清国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可能还没他们那片高,虽然那些朝鲜冶铁工厂内工人们的生活状况并不那么让人感到安心。

但朝鲜人就是这个性格。他们以前被中央帝国压了一千年,虽说整体来说比较恭顺,但谁知道他们心里怎么想的?就以他们那个偏激的性格,指不定心里怎么恨着呢。几十年前的报恩郡之战被东岸人打服后,他们被迫接受政治、经济改革,如今看来,倒是有了一点成效了,至少这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增长了不少。随后他们又回过头来看了一眼被战争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清、顺两国,一股小人得志的意气感顿时充盈胸中,再加上他们偏激的性格,一下子便从以前极度的自卑变成了极度的自大,居然开始有点看不起中国大陆的人了。

胡志刚在旁冷眼旁观,对这朝鲜商人的丑态一清二楚,不过他现在也懒得去琢磨这些朝鲜人的内心世界了。他更在意的,其实是朝鲜这个国家,居然也在东岸人的妙手回春治下,开始了激烈的变革,并硬生生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似乎对大清有那么点借鉴意义。只不过,朝鲜的面积和人口只不过相当于中原的一省,他们能够成功改革,并不意味着大清也能成功进行改革,未来一旦出现什么差错,很可能就会招致天下大乱,那样可就麻烦了。

船只继续向前,哪位朝鲜商人这会已经结束与合作伙伴的谈话,两人说笑着往餐厅去了。胡志刚趴在栏杆边,看着外面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思绪纷飞。他此番离开烟台前往丹东,其实是为了去一趟沈阳,完成自家服务的对象、汉军旗出身的知州冯瑜的一些私事。因为大清已经与登莱、宁绍等藩签署了和平协议,并互相开放边境,因此胡志刚这个清国人只要手续齐全,也是可以在登莱藩境内活动的,包括辽东——当然鉴于当地敏感的局势,一般清国人只能在指定区域内活动,并无法停留过长时间——而从山东去沈阳,说实话还是坐船到辽东后再走陆路更方便一些。

这一路行来胡志刚本来也挺高兴的,但在烟台港见识了那巨大的铁碾子,又听船上的朝鲜商人谈到了朝鲜的铁工业发展之后,心情一下子就复杂了起来。他觉得,要是让自己的堂叔胡庸以及冯知州知道了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惊讶得无以复加,进而相对默然无语吧。朝鲜,一个他们从来没有放在眼里的孱弱国家,居然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也发展到这个地步了,这对他们的思想冲击实在有些大。大清打不过东朝可以理解,毕竟西洋人都说他们是一等强国,但若是连朝鲜也打不过呢?将来若是东国人帮助日本进行改革,连日本人也打不过了呢?这要怎么解释?

胡志刚基本可以断定,如果那种事情真的发生的话,那么如今在朝堂上依然势力庞大的保守派、清流派什么的会在一夜之间失势,因为再多的花言巧语也掩饰不了现实的苍白。想到这里,胡志刚倒觉得,他办完手头的事情回到海州后,是不是可以想办法去一趟朝鲜?看看那边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有什么可以为我大清所借鉴的。据说冯瑜冯知州年后就要被擢升为淮安知府,可见圣眷正隆,很多事情若是得到了他的认可,那么基本上也就意味着进入了高层乃至皇上的视线,这可比什么都重要!

.。m.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