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0年3月7日,陈明坐船从马当来到了武昌。
他乘坐的正是一艘李难先朝思暮想的“雅克萨”级武装运输舰“楚科奇”号。这艘船从宁波定海港出发,装载了大量来自印度和波斯的香料,同时还有一些鲸鱼制品、五金工具、刀剑折扇(来自日本)、药材毛皮(来自朝鲜)及少许染色印花布。它的目的地是清国著名商港沙头市,一个对各国商人开埠的内陆港市,商业非常繁荣。
因为东、顺两国间目前险恶的政治气候,这艘船上所载的商品都不大可能在其境内的港口卸货,如东岸人常去的九江、武昌、岳州等地。他们所去的地方,是目前仍处于清国统治下的沙头市,一座辐射范围很广的港口城市。
自从沙头市开埠以来,各地商人纷纷聚集而至,有湖广的,也有四川的,当然更有来自外洋的东岸商人,贸易非常繁荣,有力促进了附近地区经济的发展。东岸人几乎每个月都有一艘船只过来,一般就是250吨级的“雅克萨”级武装运输舰,既能拉货,又能战斗,航速还快,吃水也不过分深,非常适合往返这片区域。
而“雅克萨”级武装运输舰拉过来的商品,无一例外都会在市面上引起轰动。在这个偏处内陆的港口城市当中,一般而言确实很难见到来自外洋的商人或商品,即便有一些,也不知道从沿海地区倒了几道手了,价格昂贵不说,往往质量也不咋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购买**。但东岸人直接用大船拉过来的则不同,不但品相好,价格也相对便宜,而且他们做生意还很讲信用,因此在沙头市很受欢迎,基本上每次运来的商品都被抢购一空,然后换成茶叶、日用百货、绸缎、药材、棉花、粮食等商品返航。
本来东岸人每个月也会开一艘“雅克萨”级去武昌城的,但现在这条航线已经被完全取消了,什么时候恢复也不可知。顺国商人若想买东岸商品,大概就只能前往沙头市,在市面上寻觅了。特别是那些非常紧俏的金属农具、五金工具,他们得花费比以往更多的钱才能买得回来,心里面别提多郁闷了。
17世纪末的中国人,第一次尝到了贸易禁运的滋味!
陈明远远地在江中便下了船,然后与随从们雇了一艘小渔船,慢慢悠悠地上了岸。而在他们身后,“楚科奇”号武装运输舰则高亢地鸣笛了一声,然后便吞吐着黑烟,划了一个漂亮的圆弧,朝上游驶去了。
因为刮的是西北风且逆流而上的关系,“楚科奇”号的风帆紧紧收起,单纯只靠蒸汽动力推进,以两节的航速向沙头市开去。江面上有不少顺国的船工、渔民,他们站在船上,呆呆地看着这艘庞然大物的船只破浪而去,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而在他们旁边,还有两艘顺国水师的哨船,平日里跑得飞快的它们,这会也只能让水手们吃力地摇着桨橹,龟速般地航行在江面上,与迅捷若飞的“楚科奇”号一比,当真是云泥之别。
“李先生,好久不见了,甚是想念啊。”渔船甫一靠岸,陈明便大步跃上了栈桥,看着前来迎接的大买办李难先,哈哈笑着说道。
李难先闻言亦是大笑,上前按照东岸人的礼节握了握手,然后打量了一下陈明,揶揄道:“比从川中刚回来时黑了一点。如此看来,川中水土确实养人哪,陈站长在那是如鱼得水。”
陈明这个人李难先比较熟悉了,打过很多次交通,基本上每一次都和情报刺探有关。当然他刺探的也不是什么机密情报,而是处于公开或半公开状态的政治、社情或经济情报,即便他不说,东岸人有心的话也都能一一打听到,只不过从他这里了解的话效率高一点罢了,毕竟他李难先在顺国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交游广阔得很哪。
不过李难先确实也不太喜欢与陈明过多接触。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他现在产业越做越多,不但在羊楼洞有焙茶厂,加工茶叶然后出口,同时也投入巨资创办了大发永航运字号,搞起了武昌与沙头市之间的航运贸易,生意做得那叫一个大,顺国国内除了几个官商白手头之外,几乎没有能出其右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是分外地想避嫌,分外地想减少与东岸人的接触,以免因此引起顺国高层的忌惮,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
陈明是个聪明人,当然能够从李难先平日里表现出的蛛丝马迹之中嗅出一丝味道来。他对李难先这个想法嗤之以鼻,觉得这个人当真是被目前经营的大生意、大场面给蒙蔽了心窍,竟然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很多人眼里挡路的恶人、待宰的肥猪。他现在之所以还没有落得太过悲惨的下场,还不是因为他与东岸人的交往还算密切,很多人忌惮这里面的关系,不敢遽然动手罢了。
李难先也是聪明人,迟早能想通这一节,只不过目前他被顺国君臣给予的信任和发展空间迷惑了,不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别的不谈,大发永若是真买回来几条先进大船,李难先能保证就没人前来争夺船行控制权吗?历史上这种事可不鲜见!
“不比李先生创下的偌大场面,陈某终日跑来跑去,一事无成,甚是惭愧了。”陈明笑着扯了两句闲篇,然后一拉李难先的袖子,低声问道:“可有地方说话?”
李难先闻言一愣,然后默默点了点头,带着陈明一行人去了黄鹤楼顶层。在让小二泡了一壶茶后,便挥手让所有人都退了出去,然后看着陈明,也不说话。
陈明摸了摸脑袋,然后低声问道:“贵国此番南征,新得之云南、贵州、广西如何处理?”
李难先一听头皮就有些发麻。这种军机大事,怎么就找上我来问了呢?你们不是与袁保、贺道宁还有刘忠贵的关系都很不错么?怎么不问他们?专门欺负我这种老实人啊。不过陈明的问题他也不好不回答,只能想了想后,才沉声说道:“广西是朝廷兵马打下来的,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虽然四川幕府的兵马现在还有部分在桂西征战,但退出去是迟早的事情。广西,朝廷不可能让出去!”
“贵州大部地区是招降的,朝廷兵马控制了贵阳城,但地方上仍有许多土司阳奉阴违,不肯降顺。或者某地亦有一些伪明残兵,作恶多端,这些都需要调集大兵进剿,看样子朝廷也不会调川军进来了。”李难先继续说道:“川军的势力这次膨胀得实在太快,已经到了朝廷容忍的极限了。”
“我听闻郧阳府的贺道宁主动请缨前往贵州剿匪,这事有下文了吗?”陈明又问道。
“没下文,多半是被否了。你也别多问我,我确实不知道。”李难先苦笑着说道:“我不过是一商人,平日里虽然结交了一些达官贵人,但人家也不可能什么事都和我说,都告诉我,我所知道的也是有限的。”
陈明闻言笑了笑,然后皱眉思考了起来。贺道宁主动请缨前往贵州剿匪,这事他是知道的。至于贺道宁安的是什么心思,他也很清楚,无非就是想仿左营旧例,弄一块地盘罢了。虽然贵州看起来有些穷困,可再怎么穷,也比自己困守的那个郧阳府要强呀。郧阳府不但穷,同时还处在对敌第一线,可以说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当了炮灰,被清军一波攻灭。
与之类似的还有武昌府的右营,这两部都顶在一线,都没有战略后方,所以都有很强的寻找新地盘的冲动。只不过长沙朝廷并不傻,让四川的左营协助出兵已经是迫不得已了,难不成李来亨还想再造个军阀出来恶心自己?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陈明可以想象贺道宁部三万余人前往贵州剿匪之事基本不可能。按目前的情况看来,李来亨是必然要将贵州、广西二省收入囊中直辖的,那样他手里将握有大半个湖广、江西全部、广西大部及贵州一省,实力大大增强,对其他各部继续保持威压态势——实力占优,同时又有着大义名分,小山头、小军阀还被顶在前线,日后收拾起来可谓易如反掌。
唯一让李来亨有些头疼的,大概就是已经率军占领云南大部的左营刘忠贵部了。这厮原本在四川就拥有十万兵马(含收编的吴三桂兵马),被长沙勒令裁撤了一部分后,还有七万人的样子,规模仍然很大。
此番南下伐明,该部直接进攻云南,事实上击溃了明军的主力。银枪效节军都指挥使郝平在广西忙活半天,其实对上的都是明军地方部队罢了,远不如刘忠贵亲率主力与李定国大战那般波澜壮阔。而在李定国病死,刘忠贵占领云南大部之后,他又收编了数万明军,总兵力又一次膨胀到了十来万人,同时握有两省地盘,实力增长之迅速,直让很多人大为担忧。
陈明都可以想象得到,如今长沙方面是如何得伤脑筋。云南是人家刘忠贵打下来的,并且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让其管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问题是李来亨想把云南收回来直辖,而不想将其交给四川幕府,因为坐拥两省的刘忠贵的地位与威望已经有些微妙了,李来亨不喜欢这种感觉。
虽然刘忠贵平时都很恭顺,也未必有反的意思——即便他要反,可能其他人也未必赞成,毕竟李家的大义名分还是在的——可李来亨就是觉得不爽,想要将云南从左营手底下剥离出来,然后由自己派遣官员,委任统治。
只是——这样操作刘忠贵能答应吗?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但从一些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来看,李来亨还是倾向于试一试。据说他准备下旨褒扬刘忠贵,并晋其爵位为梁国公——之所以不是蜀国公,可能是考虑到不能让其名正言顺的缘故,这种事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啦——以此酬其攻灭南明,占领云南的功劳。但受了此赏,他刘忠贵当然也要率部返回四川,云南的新得之地,自然由朝廷派官、派兵来管理了。
这事其实很有意思,刘忠贵最终会怎么反应,都大有琢磨之处。但陈明预计,不论结果如何,李、刘这两位君臣,此时应该都不会翻脸,这一是因为大敌尚在,不可自先内乱,二则是因为双方互相依存,李来亨需要刘忠贵牵制陕甘清军,减轻正面战场压力,刘忠贵则也需要长沙方面生产的火枪、大炮,铠甲等装备,他四川幕府的军工生产能力还太薄弱。
但不管怎样,这君臣相疑的种子却已经种下了。只要刘忠贵不肯交出云南,那么李来亨就始终无法对其予以信任,始终会怀疑他四川幕府的立场,那样结局怕是不会太好。现在是考验刘忠贵和李来亨政治智慧的时候了,陈明拭目以待,想看看他们最终会怎样。
接下来陈明又问了李难先一些顺国的经济状况,这让他稍稍松了一口气。经济嘛,老李还是懂的,聊起来也比那些军国大事更加安全。
李难先主要向陈明介绍了一下湖广工商业的发展,指出开办企业的人开始增多,巴陵、武昌等几个港口终日都很繁忙,人员、货物的流通大大加速。此外,顺国户部正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废两改元运动,打算用自铸的银元取代不规范的碎银,虽然目前他们似乎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最后,李难先提到了长沙朝廷内有人上疏建议,仿照东朝旧例开办官营的大顺银行,并聘请专才进行管理,制定诸多律令,繁荣国中商业。
陈明对此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示意随从把重点记下来。这些都是有用的信息,回去后大家开个会讨论一下,再与各方得来的情报印证一下,就能得到个顺国经济政策的大概脉络了,对于宁绍方面日后制定相应的政策很有参考意义。
而聊完了这些后,李难先突然问起了东、顺两国何时恢复商贸人员往来,何时可以重新订造船只的事情。对此,陈明也只能两手一摊,无奈地说道:“遥遥无期!”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