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犀利小说 > 历史 > 残明 > 第二十章 精简

残明 第二十章 精简

作者:半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04 04:13:19 来源:香书小说

和汪克斌他们类似的工作队还有很多,随着一支支工作队深入到田间地头,湘潭县的各乡各里都变得沸沸扬扬,无论士绅地主,还是普通的自耕农和佃户,每天从早到晚关心和谈论的只有一件事――丈田。

丈田是一个大工程,工作队采用的方式和张居正差不多,首先让地主和自耕农自行申报,然后由工作队进行核查,最后完成对鱼鳞册的修订,并重新制作田契发给地主,老的田契一律作废。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同时进行人口统计,修订黄册,作为征收人头税的依据。

(黄册是统计户口的册子,和鱼鳞册互相对照,互相补充,在赋税的征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前后后算下来,这个过程最少要持续两三个月,好在中间有一些空档期,一支工作队可以同时在几个村子里进行丈田,穿插利用时间,大约到年底完成整个湘潭县的丈田工作。

出了湘潭县地界,其他州县却平静的多,士绅地主们每天提心吊胆的等着,却始终没有看到工作队的身影,对整个湖南来说,丈量田亩暂时还是一个传言。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湘潭县是汪克凡选择的第一个丈田试点,其他的州县还没有开始。

像杨伯安和郭成三这样的地主豪强,敢于和代表着楚军的工作队软磨硬抗,就是因为丈量田亩的难度太大,纵观大明朝二百八十年的历史。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张君正那样的狠角色,一般人根本搞不定。

汪克凡和楚勋集团对此早有考虑,做好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点一点的做,快刀斩乱麻虽然痛快,却往往会崩了刀口。

说到底,还是汪克凡手里的刀子不够快,可用的人手不够。

丈量田亩需要进行大量的测绘和计算工作,死读书的愚钝秀才都难以胜任,汪克凡从各处抽掉人手。要求会用基本的工具,懂些简单的算学,然后进行突击培训。充任工作队里的技术骨干。

汪克凡这两条要求不算高,如果放在后世,充其量就是小学毕业的水平,但在这个年头就很不简单。书生秀才里有不少会些算学。实际动手能力却差得太多。各个衙门里的小吏书办相对强一些,只是人数太少,根本不够用,最后从衡阳兵工厂调来二百多个工匠,才满足了湘潭县各个工作队的需要。

衡阳兵工厂的生产模式不断改进,已经有了大规模分工的雏形,对工匠们的培训也一直抓得很紧,工匠的素质因此不断提高。很多人都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加减乘除都不在话下。算个四边形三角型或者多边形的面积,也能对付过去。

但汪克凡也非常清楚,就算加上这两百多工匠,工作队的技术人员还是太少,如果一下子分到湖南全境,就像一盆水泼在沙地上,转眼就会消失在无数的缝隙空洞里,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除了技术人员外,行政人员也有很大的缺口。

丈田最大的难点不在丈量田亩,而是确定田亩的产权和税务情况,这里面很容易产生纠纷,很多都是陈年烂账,各种弯弯绕绕更是层出不穷,像刘婶一家的情况,相比之下就算非常简单的了,哪怕是积年老吏,也不敢自夸能查清所有的问题。

汪克凡没打算做明察秋毫的包青天,但必须维护基本的公正性,大明朝之所以会闹到亡国的地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土地兼并严重,贫困百姓无立锥之地却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而地主大户坐拥千顷良田,往往一颗粮食也不用交,这在明末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社会矛盾因而不断激化,贫苦百姓走投无路,才会揭竿而起,把大明朝送进万丈深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绝不是一句空话,湖广是楚军的大本营,是抗清前线的根据地,百姓的负担本来就很重,田赋上再受到双重压迫和剥削,会动摇汪克凡的根基。

为了应对丈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汪克凡抽调了一批熟悉钱粮运作的基层官吏,并根基大明律,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指导意见书,作为处理各种纠纷的依据,在具体执行中发现什么问题,还可以及时补充。

湘潭县,就是一个丈田工作的试点,以积累经验教训为主,允许工作队走些弯路,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失败。

只是一个县罢了,如果搞砸了,大不了退回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工作队吸取教训后,换个地方再搞,成功的机率就大得多。

站在汪克凡的角度,湘潭县就是一块试验田,所以对工作队提出的要求更加积极,无论碰到什么阻力,都可以向楚军寻求帮助,扫平一切障碍。

除了丈田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处理。

……

农历八月,临近白露,北方地区已经进入秋季,湖南的秋老虎却还恋恋不去,整日里艳阳高照,不料到了白露第二天,太阳突然被云层遮住,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天的连阴雨开始了。

秋收的稻谷正在收割晾晒,晚稻也到了抽穗扬花的时候,这场连阴雨对农事非常不利,所以在秋收时节,长沙城的米价反而不断上扬,把李过和高一功气得直摇头。

湖广会战后,李过和高一功就打算加入楚军,忠贞营的将领们也大多赞同,谁知和汪克凡一谈,在部队的编制上产生了分歧,所以忠贞营现在还是**的状态,不能从楚军这里得到粮饷补给。

忠贞营超过二十万人马,战兵不到十万人,剩下的一多半都是家属和随军的长夫工匠,但他们和战兵一样都要吃饭,所以忠贞营的后勤压力一直很大。李过和高一功来长沙议事,本想趁着秋收买一批粮食,谁知粮价不跌反涨,而且一涨再涨,李过在粮价低的时候稍一犹豫,就损失了几千两银子。

几千两银子,其实不算多,这事关键办的太窝囊了。

反攻湖南以来,忠贞营控制了湘西大片地区,各种缴获也非常多,仓库里都堆得满满的,李过完全能拿出来这几千两银子,但他更加清楚,忠贞营那二十万张嘴就是个不知疲倦的无底洞,坐吃山空的话,金山银子也得吃塌了,有些事情必须得未雨绸缪。

自从李自成死后,李过就成了大顺军的当家人,从大顺军再到忠贞营,几年下来,这支部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损失,李过欣慰之余,也觉得心力交瘁。

当家人不是那么好干的,军事,经济,政治,人事,所有事情都要操心,随着大顺军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李过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和李自成那种天生的领袖根本比不了。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汪克凡,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帮助,忠贞营平安渡过了湖广会战最艰难的时期,才有了今天占领湘西的大好局面。

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李过看不清楚,只知道湘西还是太穷,以那几座州府宣慰司的地盘,养不起忠贞营二十万人,他由衷希望能加入楚军,在朝廷里找一个足够强大的靠山。

但是,汪克凡提出的条件让他无法接受。

汪克凡要对忠贞营重新改编,并对部队的规模进行大幅度的缩减。

二十万人太多了,汪克凡也养不起。

或者说,他不愿意养。

楚军不断扩编,到现在也就四万多人,忠贞营二十万人突然加入,不但是个沉重的包袱,也会造成客强主弱,难以指挥。

既然要加入楚军,就得接受改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李过早就对忠贞营众将讲明,如果谁不愿接受改编,可以自寻出路,大家好合好散。

刘芳亮不愿意,想回陕西老家,他手下有三万多人,实力不弱,扯旗单干未必不能打出一片天地。

除了刘芳亮以外,其他的主要将领都愿意加入楚军,接受改编。

在李过想来,少了刘芳亮这三万多人,应该就差不多了,忠贞营剩下的人马虽然还有十七八万,但有湘西地区做根据地,汪克凡再接济一些,就能维持部队的生存。

汪克凡却还是不同意。

十七八万人,还是将近二十万,如果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会严重影响楚军的前进速度,资源是有限的,这支部队必须进行精简,而且是大刀阔斧的精简。

忠贞营的确都是老兵,战斗力不错,如果换个人的话,肯定想把他们全部收编,迅速扩充自己的实力,但在汪克凡看来,忠贞营的战斗力还是不够强,和金声桓徐勇之流大致在一个档次上,面对八旗兵的时候完全不是对手,和楚军仍有一定的差距。

收编忠贞营,是为了保留更多的抗清力量,保持湖广的稳定,这支部队想要加入楚军,还得优中选优,进行精简,汪克凡如果消耗太多的资源,还不如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

汪克凡对李过提出要求,忠贞营保留一半的战兵,大约三万人出头,其他的人员或者转为地方部队,或者到四川湖北发展,随军家属一律转到地方安置。(未完待续。。)u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