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主义”一词,因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而走红,该书于1964年获普利策奖。
霍夫斯塔特作此书时,是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时期共和党统治的一个反应。当时,自新政到1968年尼克松上台,美国大部分时间是被民主党所主宰,唯有艾森豪威尔的八年是共和党入主白宫。艾森豪威尔政府亲大企业,嘲笑满脑子道理的读书人是“鸡蛋脑袋”,对新政后得势的知识分子是个不小的冒犯。其间更有麦卡锡主义崛起,对知识阶层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甚至迫害。
霍夫斯塔特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这一政治逆流进行反省,试图厘清美国文化传统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义的源流。因此,霍氏用的“反智主义”显然是个贬词。
后来这个词流传到了大洋彼岸,然后被一群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知识分子”看见,便以为是教育屁民变成牲口的好方法,于是便对其进行包装和加工,便成为了“好东西”。
“学区的教育形式和外界不同,我们的目的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为了探究什么样的事情,才更适合我们这个地方。”
凯瑟琳这样给尼克松解释。
“在学区是没有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即便想要推广,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这其中面临的阻力非常巨大。对此,我个人建议,你的这个计划请慎重。”
尼克松这是在善意的警告凯瑟琳了。
凯瑟琳皱了皱眉头,但还是说道:“我知道分寸的。”
尼克松看着眼前这个有些别扭的女孩――呃,至少看起来是这样――便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在日益的接触中,似乎有什么感情正在萌动,就和自己在见到了自己的女儿的时候一样。
所以这个时候,尼克松便善意的提醒了一下凯瑟琳。
美国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由三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学区)控制和资助。
在小学和中学,课程、资金、教学和其他政策都由当地选举产生的学区委员会决定。
地方学区(非狄瓦诺)通常根据官员和预算与其他地方事务分开。教育标准和标准测验通常由州政府制定。
在美国,16-18岁之前必须在学校就读。现在许多州要求必须就读到18岁。有些州只规定必须就读到14岁。学生可以进入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或家庭学校就读。在多数公立和私立学校,教育分为3级水平:小学、初中和高中。
在联合国的一个21个国家的教育索引中,美国得分为99.9,排名世界第一。
――虽然如此,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人的事情。
在一个一半人口甚至都不知道纽约在地图的什么位置的国家的教育,你会说这里的教育成功么?
在一个连电脑游戏稍微比较丰富一点,都会被认为复杂的国家,你会说这里的教育成功么?
在一个教授进化论都是违法的国家,你会说这里的教育成功么?
美国的教育看着很不错,但是那只是说美国的私人教育罢了,公立教育实在是不行。
与其他大部分工业化国家不同,美国没有全国性中央教育系统。因此,大部分地区的k-12学生有机会在免费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进行选择。
美国的私立学校包括宗教团体的教区学校、非营利独立学校和营利的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的收费根据所处不同地区、学校开支,以及学费以外其他资金来源,而差异很大。例如,一些教堂为其成员向私立学校提供部分津贴。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学校应该国.有.化,实行国家课程标准,他们还认为应该标准化测验,正如《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法案(no-child-left-behind-act)》所要求的。
可实际上,美国有超过70%的学生的财力不足以付清全部的学费,需要从大学、联邦政府或私营机构得到学生贷款和奖学金。
在公立学校,这些都是政府承担的,划入预算,可并不是每一个地方的政府都喜欢在这上面花钱的,更何况,这些政府天然就代表着阶级的利益,所以这些公立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到不如说是“养猪”,这样还能帮他们省下不少预算来着。
而在私立学校,却不是这样。美国的私立学校普遍都是非常好的,高额的学费天然就拉开了阶级的差距,这里都是培养未来统治阶级的地方,教育自然就好了。
猪是快乐的,所以他们不懂反抗,于是,其他地方的“精英们”被这种精美的养猪方法所吸引,便换了一种方式,美其名曰“素质教育”,然后便开始了快乐的养猪之旅。
而一般人却不知道,这样的教育,只有有钱人才能够过得下去,学钢琴、学绘画,这些都是有钱人才能够玩得转的,一般人恐怕想要买一台好钢琴,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钱的人的反智教育,让大家认为不学习是好的、认为“减负”是必要的,认为考试是“万恶”的。
但他们不知道啊,他们被教育所忽悠,却不知道,穷人的根,已经是断了,阶级的差异性,这时候已经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除此之外,养猪更出色的,就要数阿三哥了。
“阿三只有一亿人口”,这不仅仅只是调侃,因为这里就是一亿精英带领十亿牲口的地方……凯瑟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公立学校的那种反智性的教育,而是逼迫着学生们去学习、去读书,像是赶鸭子一样……这样的教育,在外面别说被资本家所排斥了,那些同样受到了反智主义影响的家长们,对此可能都会有强烈的反应――美国是世界上洗脑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即便是被压迫者,也会自发的站起来维护剥削者的利益。
“方舟大学的教育也是这样吗?”
尼克松问道。
“不,方舟大学只有上午上课,下午是没有课的,我认为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就应该掌握基础知识,而在大学,他们需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就好像是弗拉基米尔做的那样。
“……而且,我认为让大学生们跟着教授后面一起做实验、或者去自己去体验这个世界,会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试验田,什么新科技和新理念,都可以放到这里面来试试看。
有效的就拿去,无效的就取消,就是这么回事。
凯瑟琳的理念和想法,在凯瑟琳看来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这样的教育是无效的话,方舟大学以后,也就会取消这样的教育模式了。
凯瑟琳的教育模式,是凯瑟琳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及参考美国本身的一些情况而得出的。
美国的本科课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大课,几百个学生坐在一个大的教室里,课堂形式大多为教授讲、学生听,很少有课堂讨论。另一种则是以讨论为主的小课,每个班级只有几十个学生,学生有很多机会提问,课堂参与度很高。
一般大课还会配备每周十几个人的小型讨论答疑课,所有学生会被分到不同时间段的答疑课中。讨论答疑课一般由课程助教主持,助教多为研究生或博士生。讨论课中学生可以讨论已学内容,解答疑问,因而很多学生会选择在交作业前夕参加讨论课。
而凯瑟琳的方舟大学,也是采取的这样的形式。
在凯瑟琳解释了一遍之后,尼克松算是明白了。
“虽然我们聘请的都是教授和博士,但有些时候来上课的,一般都是他们的助手。但是我们的学区有些特殊,学区的学生们都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才,所以教授有时候也会很乐意来上课――顺便为自己挑选人手……”
说起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区的预算充足,所以教授很多时候都不必如同在其他地方那样赶着做实验,所以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上课。
当然,如果真的是重要的研究的话,他们也会让自己的助手过去。
教授做研究是一流的,但不一定是上课一流,他们的助手或许更适合上课。不过凯瑟琳采用的方式,下午的时间,基本上就是打发这些学生们去陪导师做研究之类的,通过言传身教,效果也肯定不错。
而在上午的学习过程中,则也是学生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
学生们、教授们,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解答问题,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他们所学习的东西,也是不错的。
“我对明天的行程已经大概有了了解……”
他点着头。
(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