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公司?
珍妮怔了一下,“你是说金帮我成立的那种避税用公司吗?”
为了合法避税,成立公司是很常见的手段,比如珍妮的收入如果用公司名义收纳,她租房什么的支出也用公司开销的话,也许反而能做出亏本的帐来。不过实际上美国企业税也很重,而且这里有很多法律边缘地带的东西,曝光出来会影响到公众形象,而且明星收入是国税局的监测重点,所以之前她的收入都是以个人名义拿到的。包括加勒比后续的两份合同也都是以个人名义厘定,这对珍妮来说也有好处,起码这样收支关系比较简单,她可以看懂自己的这本帐。她和金之间合作的这一两年时间,还没有长到让她能信任到完全不管自己财务的地步。――好莱坞有很多明星就是因为太过轻信,虽然赚了大把的钱,自己也没有坏习惯,但却因为投资失败、会计师蓄意亏空等等,到最后还是陷入财政危机。
“当然这个公司会有一定避税的用意,如果你用公司的名义投资,最后的收益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免税。”切萨雷说,“最重要的是,你的投资额已经达到了拍摄成本的三分之一,是个不小的投资商了,你有权力要求在片头加上你的制片公司logo,我推测你对制片行业有一定兴趣,就让我们假定你的――”
他的语调变得有点奇怪,好像是强行压抑着翻白眼的冲动,“――‘直觉’――没有错,能够取得一定的票房成绩,那么这对于你的制片事业来说,就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这的确是珍妮疏忽的点,她的确也想过将来成立制片公司的可能,不过人忙了就是会忘事,再加上项目一直还在推进中,所以直到切萨雷提醒,她才恍然大悟,的确,这是个好主意,由于是投资制作电影,如果以公司名义,免税额会高很多,总体来说可能更合算,既然都要用公司的名义去投资了,那么为什么不顺势把自己的制片公司给搭建起来呢?起码在初期她大概只需要一个兼职会计师来打理财务――金当然是现成的人选。如果之后她想要做大的话,这部分盈利就可以顺势沉淀在公司里,作为公司的初始资本。
“好主意。”她没有吝惜自己的夸奖:一样是在工作上有意见分歧,甚至说切萨雷和她的分歧远远比茱蒂那次和她的分歧要大,她的表现也绝对算不上是仁至义尽,但切萨雷和茱蒂的反应则截然不同。切萨雷在认可的前景以后就再也没提过他们那天的争吵,虽然他心里可能也存了希望失败,让她尝点厉害的念头,但起码表现得无懈可击,处处都还是为她考虑,和以前没什么不同。“那么我该做什么呢?你知道,我对这些一窍不通。”
“首先找个律师,我会给你个电话。”切萨雷把一份文档打印出来递给她,“然后准备好一些注册资金,不需要太多,当然,有些手续可以让金给你跑,其实这都是很简便的……”
在加州,小电影公司多如牛毛,珍妮也绝不是第一个开设自己公司的影星,游戏规则非常简单,珍妮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流程搞明白了。“那么等我向银行贷款得到的一千万到手以后,就可以注资进公司,然后由公司支付给福克斯?”
“是的,同时你还需要一个人为你向福克斯核实剧组的花费是否属实,你的一千万有没有被人乱花,最后能不能拿回来一些。”切萨雷在指导细节方面一向是罕见地有耐心,“毕竟你们签的是票房分成合同,分成数已经定死了,一千万能拿回来多少都是你的胜利。”
“所以等上映以后,还要小心福克斯瞒报票房是吗?”珍妮问。
“这不太可能,因为第三方统计机构的存在,如果福克斯给你开出的明细不符合exhibitorrelations的报告,你有权力要求重新核算。”切萨雷顿了一下,“通常说来,福克斯不太会有这样的做法,但保险起见,你还需要一个律师为你全程审核福克斯和各大院线签订的发行合同。会计师、律师,一个行政助理,还有注册费用,这就是你目前需要的人力成本,当然你还需要一笔聘人设计logo的开销,以及一个响亮而上口的名字。”
“homesweethome怎么样?”珍妮立刻有了主意,兴奋地问道。
切萨雷咳嗽了一声,垂下脸去整理文件,“我重复一遍,你需要的是一个响亮而上口的名字。”
“好吧。”珍妮悻悻然,“如果你觉得我的品味很差,大可以直说么。”
切萨雷直接跳到了下一个议题,“还有就是的首映礼和影评人看片会,新线希望把首映礼和看片会定在一起,看片会的规模尽可能大一些,他们对这部影片很有信心,希望能用影评人的口碑带起首周票房,吸引类型观众,所以日期距离上映越近越好,他们希望观众能在看到影评的几天内就发现影片已经上档……”
围绕着的宣传策略,切萨雷、珍妮还有电脑另一边的茱蒂开了个视频会议,甚至连乔什的pr都被邀请来参与。一整个会开下来,半天时间悄然飞走,珍妮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一起吃午饭吗,切萨雷,我下午还得赶去上课。”
“不了,我还有几个电话要打。”切萨雷说,“我让吉蒂把这些剧本送到你车上。”
他们还没谈过珍妮关于妮莎泄密的猜想,不过事实是摆在这里的,妮莎现在已经离开切萨雷,去珍妮弗.贝尔那里做她的私人助理。没注意到助理的背叛趋势,对‘战无不胜的切萨雷’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但珍妮并没打算揪着这个不放。她打算有机会玩笑一样地打趣几句,就算是把这件事结束了,不过到目前为止她并没有和切萨雷谈心的机会,公务对话当然经常有,而且很自然,但珍妮渐渐察觉到切萨雷已经切断了和她的私人联系。
并不是说他们有私情,又或者什么暧昧的性.吸引力,但珍妮和他的确有一些较为私人的谈话,在那么几个时刻里,她感觉自己接触的是一个敞开的、坦诚的切萨雷,可能只是一个放松的微笑,可能是长篇大论的点拨和独白,这些都是他真实面貌的一角。在那场争吵以后,虽然公务来往一切如常,但切萨雷再也没有露出过会心的微笑,又或者打趣她的‘贫穷’和‘迟钝’。他把她关在了外面,而这让珍妮开始意识到,也许在那天的争吵中,切萨雷的私人感情也受到了伤害。
这就让她有些迷惑、不安了,同时也感到相当棘手,对这个问题甚至不知该如何认识,更别提找到解决思路。――她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积极地去解决它。
不过,不能不承认的是,当再一次邀请切萨雷共用午饭的努力失败后,珍妮的确感到了那么一丝失落,虽然切萨雷的缺点足够她和莉莉安吐槽半个下午,但控制欲的反面同样也是安全感,现在他不再试图控制她事业上的全部,珍妮得到了自由,也失掉了□□,在这个对她前世来说全然陌生的领域中,她难免也有些不知所措。
“cj电影。”珍妮盘膝坐在主人房的那张豪华大床上,思考着制片公司的名字。c是陈,j就是珍妮了,正好,她前世的英文名也是珍妮弗。
啪嗒啪嗒敲击了一下键盘,找到了一个重名的,珍妮摇了摇头,放弃了这个本来也不甚满意的名字,“浩洋电影?不行,hoyang感觉挺亚洲化,不上口……那o电影呢?”
这么大路化的名字当然也早就有人注册了,珍妮查了一下,很不舍地把这个名字也给放弃了――浩洋是她儿子的名字,她已经有三年没见到这小鬼头了,记忆中的图像随着时间,不可避免会渐渐模糊,只有文字永远都那么清晰。珍妮知道自己最好也不要采用这种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做公司名,如果每次提到这个单词都等于是一次提醒,而你短时间内又注定不可能回去,那除了增加心理压力以外,这么做还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是现在,浩洋这两个字,不可避免地开启了一段跌宕起伏,充满了挫折、欢笑和泪水的回忆,珍妮慢慢地进入了思维的世界,她脸上的表情激烈地变换着,时而露出甜蜜的笑意,时而又悲伤地耷拉下了唇角,……
“人生一场大梦……”终于,她往后一靠,重重地倒在了厚实的床垫上,怅然地吟咏起了许久没有说过的中文。“世事几度秋凉啊。”
这句古典的诗词,倒是给了她灵感,珍妮又一下从床垫上弹了起来,噼里啪啦地敲打着键盘,“bigdream……嗯,挺好,那就是它吧。”
陈贞从来都不让自己沉溺于情绪之中太久,总是积极面对现实,这也许算是她最大的优点。定下公司名字,打电话和有关人士做了必要的沟通,又和切萨雷定下了签订注资合约以及演出合同的日期,珍妮没有浪费一点时间,跳起来就去做今天的健身功课。对于她来说,运动是永远也不能放弃的习惯,就和节食、防晒一样,都属于每天例常必须背负的压力。
在跑步机上一口气干掉了10公里,在一次长长的按摩浴缸放松――也是她每天唯一的奢侈以后,她又回到床上,一边敷着保养品,一边打开了的改编剧本:虽然还有一些作业在等着,但珍妮还是分得清主次的,作业可以拿给玛丽做,可的剧本改编思路却只能由她自己来理顺。
作为时尚界主要的服务对象,她肯定是看过的,非但看过,而且印象还很深,珍妮很喜欢安妮.海瑟薇在片子里的造型,所以反复重看,买了不少同款。但要说她对的剧情有多欣赏,那就未必了,她觉得自己和大部分女性观众一样,只要氛围足够高大上,服装造型足够漂亮,故事能够勉强说圆就行了。甚至她得说,当时她对安迪决定辞职的决定还是很惋惜的,不是说她不理解安妮的心路,只是对陈贞来说,她看影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漂亮的女孩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各种漂亮的场景里做着十分高等的事情,安迪最后看透时尚又或者说看透米兰达,进而离开整个时尚行业的行动让人感到很可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法免费穿着那么多好看又昂贵的衣服了,不是吗?
可以说,之所以能大卖全球,就是抓住了人性的两大特点:窥私欲、对不劳而获的喜爱。通过,女性观众可以一览高端时尚界的幕后风云,窥见安娜.温图尔私生活的一角(不管怎么说,没有人会以为米兰达是个纯粹虚构的角色),看到这个女强人有得必有失的一面,以及看到安迪怎么在痛下决心后‘免费’(这个词尤为重要)地获得了那么多奢侈品,从而改头换面变得极为亮眼。说穿了,观众喜欢就是喜欢这么三个要素,第一:哦,原来我每个月天看的杂志实在这么运转的,长见识了;第二:别看你米兰达一副人生赢家的样子,其实私生活也很惨淡嘛,我虽然无法和你比事业,但我人生比你幸福呀,嗯,满足感来了;第三:嗯,看啊,安妮麻雀变凤凰,大变身啦,大美女不修边幅也很平凡,这岂不是说明我打扮打扮也很有潜力?顿时对我的美貌又有了希望,觉得还没到放弃的时候。
求知欲、满足感、希望,这都是很正向的情绪表达,这就不是一部看剧情的片子,就像是所有动作片都会无视物理定律,007也一定要和邦女郎来上一段,卖卖强壮的身材与‘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的帅气生活方式一样,只要能戳到观众的爽点,不管满足的是他们哪方面的*,都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珍妮对没有太大的要求,不指望它成为一部兼具文艺和商业的经典巨制,但她的确想要把改得再讨巧一些。起码在剧情可看性上有一些提升,挖掘出一些她发挥的空间,如果她做得好的话,在狂揽的同时,她起码还能讨好到一些影评人,继续证明自己的演技。
由于原本影片的导演大卫.弗兰克是的主创之一,珍妮曾一度怀疑他处理剧情的能力,但后来看过原著,又和劳伦见面以后,珍妮才知道他其实已经算是业内高手了,他和另一个剧本作家艾丽,以及制作人温迪一起,把一个冗长琐碎,散发着怨恨和些许自卑的故事改造得条理清楚,从成片来看,不论是拍摄取景、叙事手段还是细节交代,镜头节奏,都是可圈可点,大卫的能力的确无可置疑。的剧情之所以不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先天不足,从这本书创作出来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这本书对于核心议题‘工作与私生活’的态度,是无法取得正常社会人士认可的。
当陈贞还是个观众的时候,每次重看这部影片时,安迪平凡生活的一面她会跳了过去,她觉得这部分剧情所有演员都演得很一般,而且核心矛盾她非常不理解,总之就是无法入戏,但当时她没有太细想,直到现在以专业的眼神来分析,才明白当时她的违和感来自于何处:这故事里的安迪和她的朋友们实际上并不是反对时尚,而是反对专业、忘我的工作态度,这整个故事严重地混淆了时尚、梦想和专业精神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罕有一定程度的反智主义元素。
安迪最后离开米兰达,最后的导火索是因为米兰达为了保住自己主编的位置,毁诺把原本预定给奈吉尔的职位让给了她的竞争对手,顺便借此机会考验了安迪的忠心,而安迪认为米兰达的做法她不敢苟同,因此离开了这样的生活方式。陈贞当年还只是个豪门少奶的时候看了就觉得她的逻辑十分荒谬――如果连这种程度的斗争都无法接受,安迪这辈子就别想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了。都别说了,就是房地产公司两个销售代表之间,为了抢客户还能连唱全本大戏呢,米兰达当时的情况就是不行动自身难保,而且连奈吉尔的职位也都保不住,没有她撑腰,奈吉尔坐不稳那个位置,那么既然如此,保住自己当然是最优解,就和她说的一样,‘换做你是我,你也会做一样的选择’。
当然,不斗争无法坐稳高位,这么说可能很残忍,但这就是现实,如果安迪不想面对这个现实,那就说明她还没成熟得能做个合格的社会人,而不是和影片中拍摄得一样,她已经成熟得知道她想要什么。她可以因为自己不喜欢时尚而离开,但如果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生活方式而离开的话,那么她实际上才是那个失败者。
包括安迪最后回归的‘正常’生活里,她的朋友们嘲笑那些节食的女孩,反感那些无谓的奢侈和时尚,对于安迪‘米兰达要这样,米兰达要那样’感到不满,直指米兰达是个恶魔般的老板,但事实上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想要做出点成绩的人,哪个不是24/7全年无休?就不说珍妮了,caa的邮件收发室有上百名助理,几乎全是名校毕业,穿着自己置办的名牌西装,拿最低的薪水做最累的活,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伺候着脾气比米兰达还大的大经纪人,他们难道一个个都是受虐狂吗?事实上每个成年而成熟的社会人都清楚,这社会上每一分钱都不是白赚的,你想要钱,想要成功,就得用努力和汗水来换,米兰达的做法也许不符合,也许社会道德会批判她严重侵犯了雇员的私人时间,但事实上就是华尔街、好莱坞、白宫、硅谷,这些聚集了全国最高收入人群的地区,所有人都在自愿为了自己选择的职业道路搏命工作,‘今天是我男友的生日宴会,我需要时间和他在一起?’很好,那从今天起你就不会是重点培养对象了。
当然,这世上还有很多人是过着平凡的生活,用恰当的劳动时间换取不太多的报酬,同时有充足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有资格去否定和评判精英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整部让珍妮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也就在此,当安迪正在适应职场,走向成功的时候,影片的拍摄气氛却让人觉得她正在堕落,最后安迪放弃时尚工作的时候,影片基调却仿佛是她得到了救赎。这影片给人的错觉是,之后安迪可以通过每天8小时标准时间的工作,轻松快乐地走向事业和爱情上的成功。
……这不是对现实的讽刺吗?当时的中国豪门少奶陈贞觉得这样的安排槽点实在太多,但现在的珍妮已经理解了导演的用意,精英群体毕竟只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中产阶级来说,安迪选择的正是他们的生活,这样的处理有助于讨好主流观众群体。看吧,安迪最后回归了你们的生活,她做了正确的选择。
这也是基于市场的考虑,但陈贞认为这个马屁有点拍得不讲道理了,你要讨好这个群体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而不是这样‘颠倒黑白’地无视正常逻辑。大多数成年人对于竞争的残酷心里还是有数的,当然,在这部电影里,她们可能也不会去较真剧情,既然无法理解剧情的逻辑,那就不去理解,只是欣赏别的点,只有在最后安迪辞职的时候感到不舒服和惋惜,而不是为她高兴。但这对主创人员来说就是比较失职的表现了,你的这个故事逻辑上无法和现实保持一致,不能让大多数人感动,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在看过原著以后,她更是明白了改编者的难处――劳伦虽然是跳槽离开,但走的时候并不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离去的,她可能很憎恶安娜.温图尔,但对温图尔来说她一直都是个无名小卒,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也许比温图尔的憎恨更让劳伦难堪。所以劳伦的小说里,她对于那段助理生活的彻底否定是完全可以看得出来的,剧组已经是把她的态度软化了不少,如果按照原著来拍的话,米兰达、艾米丽会变成神经质的失败者,而安迪正是那个幸运地在彻底被感染之前,从疯人院里飞跃出来的正常人。如果还要从价值观上肯定的工作氛围的话,很可能也是编剧之一的劳伦完全是不能接受这个改动的。
也是因此,珍妮想要排斥劳伦参加改编,因为她不但想要改掉这一点,还想要给安迪加一些阴暗面,那些她从劳伦身上观察到的元素,虚荣、执拗、急于被人肯定、有些不自信……在原版本中,安迪是个很平面的角色,她是观众代入的对象,是玛丽苏,她的性格特征很少,当然也没有什么余地供演员发挥,按照珍妮的设想,新版本的安迪要阴暗一些,她之所以加入,是因为她在最后关头得到了面试机会,而她需要这个职位来让她获得出众的简历,去做自己梦想中的工作。她在的受挫也并不是因为她对时尚的不了解,而是因为她太过自卑,由于过分自卑,反而装得对时尚满不在乎因此来自保。包括她最后的离去也不是反感米兰达的生活方式,相反,她很感谢米兰达教给她这些,这样她可以把这些职场技巧用在她真正感兴趣的新闻领域,她之所以离去,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资历去追求她想要的新闻职位,而米兰达也应该给她写一封很好的推荐信,这是她应得的报酬。
这样的安迪更接近她的原型劳伦,而非是劳伦幻想出的那个平面的,发泄的工具,也更有‘演头’,但绝不会为劳伦所接受,事实上,珍妮自己都在犹豫要不要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她在上下了重本,最理智的做法,似乎是就让一切维持原状,让劳伦加入,最后创作出最接近原版本的剧本(从上看,如果她不插手的话,剧本应该和原版本没有太大的差距),然后上映、大卖,赚钱,就这么简单。
当然,这也意味着她要放弃在这个角色上取得一些突破的念头了,在这部电影里,她注定还是个花瓶,虽然是第一女主演,但风头却注定要和梅丽尔、艾米丽分享,甚至也许会因为角色的限制,在演技评价上略输上一筹。
要提出改动建议吗?要吗?不要吗?
虽然整理好了自己的改动思路,但一直到走进会议室的那一刻,珍妮都没有下定决心――这是她最后的机会了,如果今天她没有特别阻止的话,劳伦就会参与进来,到那时候,珍妮肯定她的改动思路就绝对通不过劳伦这个原作者,而她可不肯定劳伦为了自己幻想的纯洁性,会做出什么事来。谁知道她的改编合同里是不是存在什么陷阱,能让她通过什么‘保证不歪曲作者原意’的条款,搅黄这个项目?到时候,损失的可就是珍妮也有投入的真金白银了。
说,还是不说呢?
和干练的温迪、温和的大卫,有些腼腆的艾丽逐一握过手打了招呼,大家纷纷落座,珍妮深吸一口气,看了看手里的活页夹,最终还是把它放到了手边,拿起了活页夹下头叠放的原版本剧本大纲。
第一次投资,还是拿演出合同质押来的一千万,要不还是别冒险了吧?
“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合作。”
让珍妮没有想到的是,温迪可能误解了她的意思,她从饮水机边上拿过几杯水,殷勤地放到了几个人面前,然后就选了珍妮身边的位置坐下,一边说,一边就拿起了活页夹,一边翻阅一边说,“艾丽,这是珍妮弗,珍妮弗,这是艾丽――今天的创作碰头会就是为了确认项目重新启动后的剧本改编思路……”
她的声音渐渐地减弱了,温迪很明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珍妮带来的改编意见里,过了一会,她才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猛地抬起头来继续说,“……作为主要出资人之一,珍妮弗对于原来的思路有一定的意见……”
才是心不在焉地说了一句话,温迪又没了声音,看得出来,她已经完全被这个改编思路给吸引住了……
作者有话要说:注:1说一下为什么珍妮不能做期货和炒股赚钱的问题,我一直看到有朋友在评论里疑惑,今天想起来就解释一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隔行如隔山,就这么简单,不要说她只是嫁了个房地产富豪的家庭,就是王石今天穿越回去03年他也不可能去炒股和炒期货,做短线会赔死的,做长线的话他还不如继续去做他拿手的房地产。同理,珍妮可能的确知道苹果会崛起,但是预知苹果会崛起和你能在短线交易里获利是两回事,做长线她还不如投电影,回报率更高,时间也快点。
2昨天貌似关于mj有些描写让大家误会了,我已经把章节改过来了,对此表示抱歉。mj由于事业纠纷、热衷慈善,有严重的债务问题,但没有破产,不是资不抵债,而是现金不能周转。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
更新了,抱歉晚了点。因为debuff状态是随时间缓慢驱散的,到了傍晚思路更清楚一些。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