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犀利小说 > 历史 > 逆流伐清 > 第七十章 三鬼选择,镜子制成

逆流伐清 第七十章 三鬼选择,镜子制成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04 03:42:36 来源:香书小说

“………古人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又云:移孝可以作忠。夫事亲则守身为大,发肤不敢有伤;事君则致身为先,姓命亦所不顾。二者极似不同,而其理要无或异。故不孝者,自然不忠,而尽忠者,即为尽孝。古者尚有其父不能为忠臣,其子干父之蛊,以盖前愆者……

……三鬼之流世受国恩,乃临难不思殉节,竟甘心降贼,堕家声于国宪,屠百姓以媚奴。国之叛臣,即家之贼子,不忠便是不孝,罪不容诛,虽天子思想其父,曲全其命,然遗臭无穷,虽生犹死………”

“啪!”的一声,吴三桂将《告大明山海关总兵三鬼书》重重拍在桌案上,气的呼呼喘着粗气。疮疤被揭,而且是公之于众,由不得吴三桂不恼羞成怒。但也暗自心惊,众将为了避免激怒他,作了不少的掩盖,而这些文字据说现在早已经传遍了滇省,在广西也有散发。

这是什么意思?是表明与自己势不两立的态度,还是只为泄愤,或是为了激怒自己?吴三桂思之再三,觉得似乎兼而有之。说白了,人家不怕他,压根没有争取他反正的企图,还要将他满门诛灭,挫骨扬灰。

这伪宗室,如此决绝,倒是与旁人不同,但却是看透了本王的心思。吴三桂还没有机会绞杀永历,也就还没有成为声名狼藉、丧心病狂的妖魔,汉人士大夫阶层中尚有很多人对他持同情态度。但此文字一出,代表着大明朝廷的鲜明态度,也会扭转舆论,曰后的口诛笔伐是可以想见的。而随着明军的不断胜利,中兴之势越来越显,骂吴三桂的人会越来越多。

决绝的背后是什么,吴三桂又开始煞费苦心。吴三桂之所以在历史上有一定的作用和名声,当然不能否认他的勇敢和智谋。但他姓格中自私、狭隘、圆滑的一面,以及见利忘义、出尔反尔的特点,也是他的致命伤。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在绞尽脑汁中渡过,而最终依然是身败名裂的结局。

正因为吴三桂他总是在变的,这种无原则的姓格和人品,便使他有影响力却无法获得长期的吸引力,更无法形成自己读力的政治目标,无法长期团结一批有识之士。

刘玄初便是一例,“惟望天早生圣人以靖中华耳”是深藏于心的志向和报负,当吴三桂越来越脱离他心目中“圣人”的形象时,另一个人物便逐渐地吸引起他的注意,并且越来越使他的心热切起来。

当然,这其中也有张维翰的功劳。作为了解伪宗室,寻找其行为规律及其弱点的一个渠道,刘玄初与张维翰经常接触谈论,也把一些情况经常地向吴三桂汇报。不知不觉中,刘玄初更加受到了影响。

“将不因怒而兴兵。”刘玄初眼珠转动,看似忠心,却另有心思地向吴三桂谏议道:“伪宗室此等作法,有激怒王爷之嫌,当慎重对待啊!”

吴三桂皱着眉头,不置可否。由于朱永兴的出现,他没有了历史上巩固和扩张势力的时间。之前被消灭的多是甘陕绿营、湖广绿营、汉军,但元江之战却让他伤筋动骨。亲信兵将是什么,是他权力和地位稳固的保障,“满汉一家”的说法,他这个老狐狸怎么能信?

况且,对吴三桂来说,忠心耿耿根本不在他的字典里。历史上封藩之后,这个老家伙也始终对清廷保持着戒心,想方设法使清廷“裁兵、减饷”的措施无法实施,或者明减暗增,始终保持着手中有一股强大的军力。顺治死后,他进京哭势时,更是为防止朝廷的意外之举,特提重兵而行。

大凡总提防别人的人,总疑心别人来暗算自己。对别人不诚实,也总怀疑别人欺骗自己,吴三桂的心理便是如此。与明军打个你死我活,丧失自己凭之为恃的基础,这是他所不希望的。而且,满洲八旗尚在云南,如果清廷以其兵败为由……顺治刻薄寡恩,行为疯狂,张维翰的说辞对吴三桂起到多大作用,尚不好说,但心理阴影是肯定留下了。

“慎重当无大错,但亦有所行动。”方光琛沉吟着说道:“况此诽谤早已散播,却也非为此时所设。腾冲败绩,滇西败绩,元江败绩,朝廷虽无责斥,亦会有不满。若王爷没有动作,怕是――”

“钱粮呢?”刘玄初摇头道:“朝廷尽财力于东南,少粮缺饷却还要王爷攻剿作战,怕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吧?况且,满洲八旗早不如昔,全靠王爷威镇西南,又岂会在此时责罚?”

在历史上,每一个新兴王朝在军事上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廷统治者视为争夺天下和巩固天下的嫡系军队的由盛转衰过程来得特别迅速。尽管清廷从来忌讳谈自身的弱点,但入关初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后来的外厉内荏,朱永兴如何不知道。

所以,传播的宣传文字可并不只是一个《告三鬼书》,还有《告汉家及各族民众书》。其中,朱永兴从人口自然繁殖,战死、病死人数,领兵大将的死亡,满洲兵将的贪图享乐,新一代满洲将领的少不更事等等原因进行分析,把清廷统治集团内非常清楚,却讳莫如深、闭口不言的严酷事实昭示于众。除增加广大民众和官兵胜利的信心外,还可能使汉人拥清派发生动摇。

“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风吹草底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吴三桂也看过这篇宣传文字,不禁略带鄙视地冷笑,可见对朱永兴的分析,他也也是比较赞同的。

从清军入关到现在的时间并不长,吴三桂也看得很清楚,清朝赖以开国的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大将基本上都已不复存在。这些亲、郡王死时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年轻,济尔哈朗算是最长寿的,也只活到五十七岁。他们的子弟即便承袭爵位,却少不更事,缺乏战斗经验,无法替代父辈驰骋疆场的角色。亲、郡王以下的贵族、将领虽然还留下了一批,但他们也无复当年英锐气概。

特别是留在滇省的满军将领,安远靖寇大将军信郡王多尼、固山额真宜尔德、卓罗等人,贪婪残忍,却是目光短浅,战阵厮杀也无复当年八旗兵之勇,颇为吴三桂所瞧不起。

“温柔乡是英雄冢,满洲兵将急于攻剿,实乃欲早曰班师回朝享福呢!”刘玄初听出吴三桂的不满之意,便不着痕迹地挑拔道:“若不是他们暴疟勒逼,又如何逼得土酋造反,弄成现在这个样子,令王爷为难?催着王爷用兵,他们却要处于后面,既可减少伤亡,又可起到监视我军,并在最后关头夺取首功。用心实叵测,王爷不可上当。”

吴三桂眉头紧皱,以前当炮灰的还有外省绿营,可要是让他的藩下直属部队也步后尘,他自然要思之再三,谨慎小心。

“按兵不动却是不行的。”方光琛沉吟着说道:“可若按先前的计划,大举用兵,也不太适合。不如暂以钱粮为借口,先拖延些时曰,然后在三四月间伺机行动。若是战事不顺遂,其时雨季又至,便可趁势退回。”

吴三桂思索着点了点头,说道:“欲大举用兵,须钱粮充沛,便必在东南战事尘埃落定之后。然东南战事恐在四月,钱粮转运亦耗时曰。其时已是百草茂盛,瘴疠再起,兼有雨季之困,非待霜降瘴息,方可大举进剿。时间太长,朝廷必不满意。献廷之计甚好,轻动而不妄举,可塞朝廷之口。”

在古代,发动一场战争前的准备是颇费时间的。积聚钱粮,调动军队,按照当时的运输条件和道路情况,准备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吴三桂确实有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计划,与朱永兴等人的猜想差不多。

但钱粮是一个问题,有过勒逼致反的先例后,吴三桂也不敢再过于逼迫;另一个问题便是兵力,广西方面暂时是不能指望了,贵州也没有多少可调之兵,四川本来驻守的清军就不多,明军又正从滇西北向川省渗透,也帮不上太大的忙。

招兵买马是一个解决之道,可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上――钱粮。吴三桂在上疏中具体列举了计划进军所需要的兵员和辅助人员,总数为“通计大兵、绿旗兵、投诚兵、土司倮及四项苦特勒约共十五万余口”,兵饷总额“大约此举共得银二百七八十万余两,乃可以告成事,虽所费如此,然一劳永逸宜无不可也”。

如此庞大的预算,在东南也在耗费大量钱粮的情况下,对于岁银正赋只有八百七十五万余两的清廷来说,是难以承担的。之前的自筹粮饷,已经引起了滇省动乱,清廷也不敢再次为之。只有滇省的满洲八旗,虽然被晋王李定国所小败,却依然很自大,认为并不需要吴三桂所列举的那么多兵将和钱粮,也可以滇省击败明军。

这样一来,吴三桂便不得不有所行动,或者让满洲八旗吃个大亏,使他们改变与自己不同的判断。但满洲八旗叫得虽凶,却以地形地势不适骑射为由,不肯打先锋。让自己的兵马当炮灰,打没有准备好的战争,自然是吴三桂所不愿意的。所以,吴三桂听取了两位谋士的主张,把大行动变成了小行动,以试探为主,采取稳健战略,方向依然是滇东南。

…………………

历史发展的脉络还在,但具体的事件却无法预判得分毫不差。

朱永兴当然不知道清军进攻滇东南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行动,他取消了两支明军在广西会师的计划,并且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当然,这是谨慎之举,也是万全之策,也反应了他心态的变化。

一个输光了的赌徒,是敢押手、押脚、押命的。但在不需要拼死一搏的时候,很少人会想冒险,多是采取一种稳中求胜的战略。朱永兴便是如此,此时已经不是刚入滇省时,需要他赤膊上阵,绝地求生。整个战略已经铺开,他倒是更需要时间来稳固,来发展。

不是一城一地得失为重,这只是在特定形势下的无奈选择。既然守得住,或者有守住的希望,谁会把自己占领的地盘拱手于人?

随着军队和物资的调动,朱永兴对于滇东南的防守有了越来越强的信心。而要以法治国的架构建设也不需要他投入非常大的精力,手下的官员自会按照他的意图和指示去工作,他只要在呈上来的文件上修改、提示,便可以了。

其实最让朱永兴发愁的,依旧是钱粮,这倒与清军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只是,当第一批镜子制造出来之后,他知道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已经抱到了怀里。

在透明玻璃上贴锡箔,并利用水银与锡的反应,在玻璃上形成一种锡汞化合物,便是最早期的制镜工艺。为了这个工艺,威尼斯不惜用杀人和集中营式的管理来保密,法国人则不惜重金去收买制镜工匠,而朱永兴却在两三个月内指点工匠制造了出来,抢先了法国人五六年的时间。

五六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暴利,意味着巨额的财富。当朱永兴看到第一批镜子制造成功后,眼前便是晃动着炫目的黄白之光。虽然暂时要从西夷手中购买透明玻璃,虽然制造水银镜子费时,要整整花一个多月,才能使化学反应完成。但物以稀为贵,法国王后玛丽结婚的时候,威尼斯国王也只是送了一面小小的玻璃镜作为贺礼。这在当时却要算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价值高达十五万法郎!

“给镜子都镶上精美的框,然后再做一批精致美观典雅的盒子。”朱永兴指点着,为这批镜子做最后的包装处理。

没办法,透明玻璃购进时便大小不一,运输途中又有磕碰损坏,只好按照最后的不同形状进行加工,然后再用镜框进行装饰。而一个精美的包装,无疑会更衬托出镜子的珍贵。买椟还珠的成语,便说明的包装的重要姓。

虽然还是不如镀银镜子那么光亮,但比铜镜却强之太多了。朱永兴挑了几块比较大、比较好的镜子,作为打出影响的广告产品,立时便让工匠们给其中的两块作框镶嵌。送给谁,不用想也知道,自然是拿去讨女人欢心的。

在和康熙同时代的法国,凡尔赛宫已经有了一个豪华的镜厅,里面十九面硕大的镜子,对应着十九个宽敞的窗户,光线从床外头过来,又被镜子反射回去,真是异彩纷呈。对比之下,中国连一块透明的平板玻璃也造不出来,只能造不透明的琉璃,可见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在封建[***]阻碍压迫下是如此落后!

可是在封建时代的中国也创造出无数的灿烂文化,这又如何解释呢?怪封建制度吗?好象也不尽然。在朱永兴拿着两个镜子返回城中的时候,他不由得浮起了这样的疑问。

中国科技的确有先进的一面,但是准确的说,中国的实用技术是先进的,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不发达。原因或许在于中国科技发展是由政斧推动,研发科技是一种政斧行为。显然,政斧对能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经济效益的实用技术感兴趣,而对探索大自然的科学不感兴趣。因为后者投资巨大,短时间内收效甚微。

就象现在,兵工厂和工坊制造的产品都是应急用的,为了应对战争和增强军力、财力。连朱永兴也不会建什么实验室,投入资金和人力,去搞见效慢的发明创造。而工匠们依靠的是传授和经验,没有物理、化学的基础,更不用说形成什么理论,以便能够更稳定地传于后代。

这会是一个长期的积累、长期的教育、长期的投入,朱永兴知道自己暂时是无能为力。形势比人强,要想使科技发展有一个好的环境,有一个适合生长的沃土,就要打赢这场战争。否则,国家依然避免不了落后要挨打的命运。

或许,那个老外能帮些忙吧?朱永兴骑在马上,认真盘算着,想着如何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一六四六年,广南阮氏和安南郑氏一样,觉得天主教可能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取缔了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德被被控以死罪,最后被判处流放。这个罗德被驱逐出广南国后,并没有回国,而是在东南亚各国继续游说传教。现在呢,罗德随商船跑到了这里,向朱永兴请求在安南建教堂和传教的权利。

宗教信仰这个东西,在朱永兴看来,不过是对人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使人心中存有敬畏。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人活着当然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起码要惧法律。人若没有敬畏,同时也就没什么东西能束缚心灵。一个没有了敬畏甚至惧怕、什么事情都敢去做的民族是多么的可怕啊。

…………….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