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廷枢进入到乾清宫的时候,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来到京城,出任左都御史好几个月的时间了,杨廷枢一直都没有忘记淮安码头的事情,这已经成为他内心的负担,徐望华专程到淮安码头,杨廷枢却因为这样那样的考虑,没有出面见徐望华,也没有回信,这其实已经表明了态度,不说与郑勋睿之间恩断义绝,但疏远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
从内心来说,杨廷枢是忠君的,郑家军逐渐强大起来,不仅仅是在北方屡次战胜后金鞑子和流寇,在南直隶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郑勋睿就更不用说了,在南京城不少说书人都将郑勋睿当作是大仙,有着神仙一般的本事。
功高震主的概念,杨廷枢当然明白,他很清楚郑勋睿的能力,两人之间的接触也是很多的,郑勋睿的睿智和预见,让杨廷枢叹服,想想这些年郑家军的逐渐壮大,陕西的稳定以及淮安的富庶,就可以看出郑勋睿是文武双全的,如此的情况之下,尽管郑勋睿没有任何的错误,同样会引发皇上的担心。
这是一个死扣,没有办法解开。
作为南京户部尚书,杨廷枢本能的选择忠心于皇上,但他也没有与郑勋睿完全断绝关系的想法,只要有可能,他还是会与郑勋睿保持良好的关系。
进入京城之后,杨廷枢很快感受到了压力。
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一百多人,让杨廷枢没有想到的是,大部分的监察御史,都是东林党人,其实这样的情况,早就是很突出的。东林党人在朝廷之中人数不少,品阶高的人不是很多,内阁和六部都察院也就是钱士升和侯恂等人,其余人大都分布在都察院和六科,可不要小看这些位置,恰恰是非常关键的。
张溥和张采都在都察院担任过监察御史。他们在都察院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两人都离开了都察院,但杨彝紧跟着进入了都察院,成为了监察御史,杨彝实际上成为了张溥张采等人与都察院监察御史之间继续联系的纽带。
杨廷枢成为左都御史,主持都察院的事宜之后,很快就感受到了东林党人的压力。
按照都察院的规矩来说,监察御史的重大弹劾,原则上是要知会上级的。这样一级一级反映上来,最终汇集到左都御史这里,若是左都御史对此有意见,弹劾原则上是不能够进行的,毕竟都察院的弹劾,很多都带有风闻的味道,不一定掌握实际的证据。
可是杨廷枢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后,情况并非是如此。
监察御史的很多弹劾。杨廷枢并不知道,他曾经询问过右都御史以及左右佥都御史。可得到的回答是都察院一般都没有干涉过监察御史的弹劾,相反上级要对监察御史的弹劾予以支持,甚至在皇上训斥的时候,站出来说话。
杨廷枢很清楚,他这个左都御史被架空了。
想要架空左都御史,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应该说朝中的东林党人已经抱成一团,在钱士升和侯恂等人的支持之下,与他杨廷枢对着干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杨廷枢也想不到很好的办法应对。只能是眼睁睁看着。
杨廷枢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皇上对郑勋睿很是忌讳和猜疑,出于对付郑勋睿的需要,皇上在一段时间之内,是明确支持东林党人的,这让东林党人能够在朝中迅速凝聚出强大的力量,一方面与郑勋睿等人对着干,一方面不断壮大自身的力量。
杨廷枢觉得很可悲,朝中的东林党人都是科举考试的进士,难道不清楚郑勋睿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吗,难道以为力量足够壮大了,皇上就不敢动手了吗。
各种各样的思绪缠绕杨廷枢,让他有些万念俱灰的感觉,大明天下处于风雨飘渺之中,在如此的逆境之中,郑勋睿脱颖而出,可以说是挽救了大明,可惜这样的功劳,不仅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赐,反而成为了皇上的眼中钉,如此下去,大明有什么希望。
“杨爱卿,到京城几个月时间了,可否适应。”
“臣谢皇上关心,臣能够适应,臣一定尽心竭力,认真做事。”
“朕相信杨爱卿一定能够好好的做事情,你的爷爷也曾经是朕最为信任的肱骨之臣,朕希望你向你的爷爷学习,好好做事。”
“臣遵旨。”
不知道为什么,皇上说出来这句话的时候,杨廷枢的额头上竟然冒出了冷汗,酷暑季节冒出冷汗,可不一般了。
“最近一段时间,漕运不济,导致京城周遭的粮食供应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朕很是着急,郑爱卿这些年来,为了漕运的事宜,尽心竭力,朕是知晓的,不过这漕运是关乎我大明之存亡大事情,是不能够耽误的,朕看朝廷应该派遣他人出任漕运总督了,不知道杨爱卿以为朕的这个思考如何。”
杨廷枢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但很快开口回答了。
“皇上睿智,臣以为可行。”
“嗯,杨爱卿是左都御史,可否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皇上说的很突然,臣一时间没有思考到这些事情,漕运总督之人选,乃是皇上和内阁定夺的,臣提不出人选。”
“也是,朕说的很是急切,杨爱卿思索一下提出建议,三日之后的早朝,朕准备专门商议此事,到时候杨爱卿可要说出自身之想法。”
杨廷枢离开之后,周延儒进入到乾清宫。
“周爱卿,你和王承恩有过商议,举荐郑勋睿出任南京兵部尚书,朕看这个建议可行,不过接任漕运总督之人选,你们可曾有过建议。”
“禀皇上,内阁今早专门议过,推荐的漕运总督人选为两人,其一为礼部右侍郎甘学阔大人,其二为河南巡抚吴甡大人,内阁钱大人和侯大人举荐甘大人,张凤翼大人举荐吴大人。”
朱由检稍微思索了一下,脸上很快露出了一丝的笑容。
“周爱卿的意见如何。”
“陈认为甘大人和吴大人都是有能力之人,都可以胜任,不过如今流寇肆掠,河南地位很是关键,吴大人与五省总督孙大人之间的配合很是默契,若是从剿灭流寇的全局出发,吴大人暂时不宜调整。”
“朕看这个提议不错,甘爱卿出任漕运总督,应该是能够胜任的,内阁准备好票拟,三日之后的早朝,专门商议此事。”
周延儒离开乾清宫,擦去了额头上的冷汗。
管家刚刚回到京城,带来的消息是一切平安,当然过程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管家并没有见到郑勋睿本人,而是在淮安码头客栈歇息的时候,见到了郑勋睿派遣的信使,一直在见到郑勋睿的玉牌之后,管家才将信函交给了来人。
至于说回到老家去之后,管家呆了一段时间,这期间见到了钱谦益和瞿式耜等人,管家按照周延儒的要求,与这些人专门商谈,也说到了不少的事情。
管家特别告知的是,从他离开京城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人专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几乎是寸步不离,一直到他回到京城,这些人表现的很是精干,管家判断这些人应该是锦衣卫或者东厂番子。
周延儒知道这些消息之后,内心更加的复杂,他预料锦衣卫和东厂会盯住管家的一举一动,但不管怎么说,都应该是采取隐蔽的做法,可管家轻易就发现了跟踪之人,这岂不是说锦衣卫和东厂没有任何的忌讳,毕竟他周延儒是内阁首辅,身份地位是摆在那里的,锦衣卫和东厂如此的做法,何曾将他这个内阁首辅放在眼里。
钱士升和侯恂提议甘学阔出任漕运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刘宗周出任礼部右侍郎,郑勋睿则是出任南京兵部尚书,这让周延儒一眼就看穿了钱士升等人的目的,恐怕甘学阔出任漕运总督之后,郑勋睿在淮北推行的一切,都要被颠覆了。
张凤翼等人提名吴甡出任漕运总督,是站在中间的立场,毕竟吴甡不是东林党人,一切都会按照皇上的旨意行事,或许吴甡出任漕运总督,对郑勋睿稍微有利一些。
周延儒清楚,自己必须要支持钱士升和侯恂的意见,要不然就会引发皇上的怀疑。
周延儒明白,东林党人已经陷入到与郑勋睿争斗的漩涡之中,看不清楚形势了,试想皇上难道能够容忍东林党人一家独大,此次钱士升和侯恂等人提议甘学阔出任漕运总督,目的就是想着与郑勋睿对着干,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样的好事情,皇上岂会不支持。
这样的日子过的太艰难,周延儒已经萌生退意,只是目前还不能够提出来。
周延儒不会相信王承恩等人,就像是他对皇上已经失去了希望一样,这些年过去,朝廷的情势早就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皇上最为信任的就是身边的太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掌印太监高起潜京营提督曹化淳东厂提督王德化等人,已经组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依托皇上的信任,逐渐掌握了大权,假以时日,司礼监完全可以掌控内阁了。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