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异国沦陷战》暂时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今天的日子非常的特殊,什么日子?今天是中国传奇式人物包拯的953周年忌日。…≦是家喻户晓,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用一个章节来描述有关于包拯的一些鲜为人知事件,一是对于这个伟大人物的尊重,另一个是让广大的读者更了解他的在断案以外的另一个、更真实的包公!
包拯一直以来都是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形象被百姓们口口相传。很多人对于包拯的事迹,特别诸如铡美案、铡包勉、陈州放粮……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断案耳熟能详,包拯的魅力也在这一系列的悬案、大案、疑案……中得以体现,被百姓们尊呼为:包青天!
在口述相传的过程中,包拯的一些事迹难免会有一些夸张,至今都有人对包拯能断阴阳、和小鬼叫板的事迹深信不疑。当然这些事情都是演绎出来的事迹,但凡有些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虚假的,不足以信。但是有关包拯的一些生前死后的一些传闻,还是充满了灵异气息,今天趁着这个机会,笔者就将有关包龙图的那些灵异事儿,一一“奉送”上来,以飨读者。
包拯生于999年5月28日合肥,原本极为普通的日子,因为那天包拯的出生显得极为的不平常,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笔者先得交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999年即咸平二年,当时执政的皇帝是宋真宗。宋真宗的执政理念。放在当下也是有一定先进性的。他拟定的《文武七条》使得真宗一朝是历史上官员最为清廉的时期。朱元璋反腐力度不可谓不大吧?但凡贪污者,基本上都是杀,甚至要株连九族。但终明朝一旦,基本上就是亡于**。光靠杀来反腐,显然是不够的。宋真宗深知这个道理:在制度上设立了《文武七条》,使得官员们想贪也无法去贪,有着各种制度的约束,有着各级官员的监督。你怎么贪?也正因为清廉的政治,官场为之一新,整个大宋经济、文化得以飞跃的发展,史称:咸平之治。包拯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一个好的文化背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这种事情并不灵异,灵异的事情是发生在咸平二年的初春,北方发生了一场极为诡谲的战争——遂城之战。
纵观中国的五千年历史,诸如经典的大战不计其数,而像“遂城之战”的战役就规模和历史重要性要“卑微很多”,但参与该战的将领却是鼎鼎大名——杨延昭。大家不要惊讶。是不是有一种杨延昭和包拯是同一时代的人?当然不是,杨延昭在驻守边境的时候。人家包拯同志还没出生呢。当然也是这场战役,让包拯同志还没诞生,名声就响了起来……
那年初春时节,辽兵南侵,犯北宋境界,在遂成遭遇名将杨延昭,这个遂成在哪里呢?就是在今天河北的西边,历来都是一个默默无闻小城,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显要,成为辽兵南下的必经之地。正因为重要,北宋政府才派遣了杨延昭这样的名将在这里驻守。那这次面对的辽兵是谁带领的呢?名气太大了——萧太后。这个女中豪杰不用我多做介绍了吧?真还有不是很清楚的读者,可以去百度一下,几乎整个辽史都是和这个女中豪杰有关联的。中国历史上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人物,在遂城这个小地方就“不期而遇”了。
当时辽兵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毕竟是萧太后挂帅,辽兵是兵多将广,势在必夺。而北宋杨延昭这边,用史书上的原话来说,就是“城,整个城池几乎是形同虚设。萧太后一鼓作气,带兵疾功,不到一日就把整个遂城给围的水泄不通,破城之日,指日可待。
杨延昭虽是名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将城中所有的青壮年都给召集在一起,也很难对辽军的围攻形成有效的反击,杨延昭只能是等待援军前来,别无他法。
对于杨延昭的困局,萧太后是了如指掌,她亲临现场指挥作战,极有信心的在北宋援军到来之前把遂城给拿下。
如果城池坚厚,那或许还有的一拼,怎奈遂城的城墙都是用泥砖所砌,不要说禁不住辽军的“轰天雷”(笔者按:辽军攻城的一种重要武器,利用杠杆原理,将装满铁定、碎石的“炮弹”射向城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该种武器威力极大。),就连辽军的强弩也是抵挡不住,史书记载:箭到墙破(一支箭射到墙面上,那墙面就会被射穿。)。在萧太后的强攻之下,杨延昭基本上是被逼上绝境了,有了与遂城共存亡的打算……
事情到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很多人都认为接下来的一幕是很多家、历史学家杜撰出来的,但恰恰接下来的情节是出自史书《释氏宗卷论.真宗》(编者按:该史书可能作者勘记有误,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释氏论》,为宋真宗皇帝的亲手手卷),也正因为这部史书,让后面的学史之人误以为包拯和杨延昭是同时代的人,其实不然。具体的细节是这样的:延朗(即杨延昭)困乏,卧榻而眠,突烟雾四起,延朗惊,误为城破(大致的意思是:杨延昭极为疲劳,到床上去睡了,忽然屋内出现了很多烟雾,杨延昭大惊,误以为遂城被辽军攻破了,于是起身准备迎敌。)……绰影显人,生,形魁梧、剑眉、角入鬓,唇耳皆厚,睛如猛虎。遂问何人?曰:肥东。何来?曰:注水于郭,可御敌……延朗顿悟,叩拜于肥东,肥东避身不受礼曰:应为之,后世之人,不受礼……延朗遂记,报朝廷,仅君知……(大致的意思是:在烟雾中出现了一个人,只见这人体型魁梧,双眉上翘,直入发鬓,嘴唇很厚实、耳垂也很长,一双眼睛熠熠生光,如同老虎一般。杨延昭没见过这人,很面生,于是便问其是谁?那人说自己叫包拯。杨延昭问他怎么会到这里?包拯说是来献守城的良策:将城墙都洒上水,这样就可以轻松御敌,杨延昭一想,随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连忙要向包拯叩谢,包拯连忙避开说自己是一个后辈,不能受此大礼……这场战事结束后,杨延昭要给朝廷写战事、战功,就把当时发生的一幕汇报给了宋真宗,宋真宗得知后,秘而不发,在朝廷里,只有宋真宗自己知道这件事情。)这是史书上记载的一些大概,所谓的注水于郭,就是让杨延昭动员士兵和百姓,将水浇洒在城墙之上,由于是暮冬初春时节,天气寒冷,所以没多久整个城墙上就结冰,让城墙变得坚硬不说,还让爬墙攻城的辽兵大吃苦头,因手滑摔死摔伤的辽兵不计其数。萧太后久攻不下,眼见北宋的援兵马上就要到来,生怕腹背受敌,不得已,只能是丢兵卸甲,溃不成军的撤退了。此次战役,杨延昭因功升为莫州刺史,终宋真宗一朝,都是对杨延昭厚恩不断。当然,杨延昭也把包拯献策的事情跟宋真宗说了,但不知为何,宋真宗都没把这事给公开,而是记录在自己的私人笔记之中,到仁宗朝时期(天圣五年),包拯进士及第,仁宗看到了包拯的外貌及出生地,才想起父亲的私人日记中有这么一个人的描述,于是召见了包拯,询问此事,包拯的回答也非常有艺术性,他是这么回答的:“与杨刺史神往已久。”(杨延昭在包拯14岁的那年就去世了,两人在现实中不可能相见。)随后在仁宗的追问下,包拯将遂城之战的每个细节都说的清清楚楚,宋仁宗大惊,直呼包拯能知阴阳两事(这也是后人常说包拯能断阴阳的最初依据吧!)。
因为包拯这个事情,让后人误以为杨延昭和包拯是同时代的人,误以为包拯能断阴阳,神奇之处,让人啧啧称奇。但这只是包拯一生中最为普通的一件灵异事情,还有更为神奇的,让笔者娓娓道来。
包拯的伟大,足以让后人顶礼膜拜。在包拯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很多有关跟包拯有关的建筑以及和包拯有关的地方都改成和包拯有关的名字。如开封包公祠、合肥包公祠、开封包公坑……但这里本人要说的一个地方或许有些读者已经去过,已经听说过,其诡异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宗灵异事件——合肥的包河。
去合肥包河旅游和公干的朋友,无论再怎么忙,都肯定要吃两样东西:包河的藕和包河的鲫鱼。(未完待续。。)u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